泰國佛教之謎(下):揉合精靈、童神的綜攝世界

泰國童神信仰,源於古老習俗的現代型式,供養經過開光儀式的娃娃,爲自己帶來好運。 圖/路透社

▌前篇:〈泰佛教之謎(上):萬花筒般的上座部信仰〉

即便是上座部佛教本身,在泰國的實踐上也可大致區分成兩者:知識份子從教義角度所參與的佛教,以及一般大衆所接觸的佛教思想。前者會着重於佛教哲學的討論與冥想修行;後者則會熱衷於日常生活中的做功德活動(ทําบุญ),例如供養食物給僧侶(ใส่บาตร)、短期出家修行(อุปสมบท),以及雨季結束後供奉僧侶衣物及其他日用品(ทอดกฐิน)......等。也就是說,就算都是上座部佛教,不同社會背景下的個人與社羣,其實踐方式也有所不同。

婆羅門教對泰國的影響,則可以追溯至六世紀初期,比斯里蘭卡的上座部佛教影響泰國的時間還早。其實婆羅門教在泰國日常生活中出現機率相當高。我們所熟知的四面佛(พระพรหม),其實就是婆羅門教三大主神之一: 梵天。婆羅門教有許多儀式融入了泰國佛教當中,大致上分成兩種層面。

在泰國,兒子短期出家被視爲替父母做最大的功德,出家儀式會動員整個家族做熱鬧。 圖/作者許純鎰攝影

第一個層面是受到高棉王國的影響宮廷婆羅門教。其主要是用於推動泰國皇室的聲望,並與都市地區緊緊相連,例如皇室的加冕儀式(ฉัตรมงคล)、五月祈求風調雨順的春耕節 (พืชมงคล),以及算日子用的皇家占星術(โหรหลวง)。

去年九世王蒲美蓬的火葬儀式中,也有皇家婆羅門教祭司參與其中。第二個層面則是廣傳於都市與鄉村地區的民俗婆羅門教。前文提到的四面佛,在曼谷除了最負盛名的Erawan十字路口 (ศาลพระพรหมเอราวัณ),其實在各大商辦與住宅大樓樓下,都還可以看到小型的土地神屋 (ศาลพระภูม)。許多泰國人出入其間,都會對它合十致意。

對泰國影響比上述兩者更加深遠、難以溯源的,是萬物有靈信仰。這裡的萬物有靈,指的是phii (ผี)。泰文中的phii不僅只是鬼,還包含自然界的各種精靈,諸如山水樹木等等。具體例子有臺灣人熟悉的幽魂娜娜 (แม่นาก)、古曼童(กุมารทอง)、被數色彩帶圍繞的樹木(ผ้าแพรเจ็ดสี)、祖先靈屋 (ศาลปู่ตา) 和供奉因意外往生者的靈屋 (ศาลเพียงตา)。

鬼魂與精靈所反映的失序世界,就好比是秩序井然的佛教世界對立面。泰國祭祀幽魂娜娜的寺廟。 圖/維基共享

當代泰國的萬物有靈信仰的三項特色: 片段、缺乏組織及非系統性。也就是說,這些鬼魂與精靈所代表的混亂且失序的力量,反映着日常生活中的不確定性,而phii所反映的失序世界,就好比是秩序井然的佛教世界的對立面,爲信仰者提供日常佛教無法解決或不足以解決的精神服務,例如趨吉避凶、祈求樂透中獎號碼等世俗願望。

上述三種元素組成了泰國豐富的佛教景觀,併成爲學術上所說的「綜攝」 (Syncretism)宗教: 結合或是互動於兩種、甚至更多的信仰傳統 。這個看似直觀好理解的概念,其實也受到不少學者批評: 做爲一種宗教研究方法,綜攝先爲研究對象內部的各種傳統預設了清楚的邊界,使得宗教研究成爲一種分類、貼標籤的學術活動。然而,這些學術工作下產生的傳統界線,並不一定真的存在於信衆的日常宗教實踐中。

學者對綜攝宗教研究方法的質疑,也正標識着「泰國佛教是上座部佛教嗎?」的難題。如果我們將泰國佛教視爲綜攝宗教,那其中的上座部與非上座部傳統之間必然存在着「不和諧」的潛在張力。反之,如果我們拒絕使用綜攝來分析泰國佛教,那上述那道問題便不復存在。但這是真的嗎?

泰國常見人們用七彩絲帶圍繞大樹,用以祈求並表示崇敬。 圖/作者許純鎰攝影

▎所以,泰國佛教是上座部佛教嗎?

學者Wattanagun 的研究可以爲這道難題提供另類的出路。她訪談了幾位與佛教有不同深淺關係的泰國人: 大學生、研究冥想大學講師與僧侶等等,詢問他們如何看待、解釋業力 (karma) 與魔法兩個邏輯上衝突,卻並存於泰國佛教的概念。

比方說,泰國人喜歡配帶佛牌祈求保佑,但難道配戴佛牌,就能避免因不好的業力所造成的 (你應該受的)報應嗎? 不同訪談人會有不同的解釋,而這些解釋正反映了泰國佛教的綜攝性質——部分泰國的佛教實踐者是可以察覺出宗教實踐中的不和諧之處,並嘗試將其合理化。合理化正是一項綜攝行爲,讓信仰者將泰國佛教中各項傳統相互聯繫、產生意義。

除了上述人類學研究,社會學另有以「大/小傳統」分類來解釋泰國佛教與上座部佛教之間的關係。上部座佛教做爲大傳統 (great tradition),是由僧團、知識份子、學者和巴利語經典所組成的大型社羣。小傳統 (little tradition) 則是上座部在民間的實踐,不同地區或國家會發展出不一樣的小傳統特色,例如泰國佛教。換句話說,大傳統與小傳統在實踐上有着空間差異,並隱含垂直的社會秩序分野。

不論是人類學還是社會學的研究,都指出「泰國佛教是上座佛教嗎?」問題本身的複雜性。在地實踐是如此的複雜,僧團與佛學院中的上座部佛教又何嘗不是如此呢? 如果我們願意從佛教發展過程與實踐方式着手,那原本的是非題,將會有更多樣的解釋可能性。

魔法僧侶(Magic Monk)和佛牌是泰國佛教常見的元素。 圖/歐新社

隨着經濟發展,泰國的中產階級對於信仰有着更多元的需求,例如前幾年流行的ลูกเทพ,直譯是「童神」,基本上是供養經過「開光」(額頭、腳底畫有符籙)的洋娃娃。許多泰國演藝人員供養了童神,帶着「它」出遊拍照,引起一陣流行風潮。坊間開始有了童神專賣店,一尊可以貴至5,000銖甚至20,000銖。隨着新聞媒體的曝光,許多「不可思議」的事件,引起泰國社會的議論。例如帶着童神進餐廳會幫祂個別點一份、搭乘交通工具時也爲會祂買票…甚至飛機位!

泰國的童神並不是當代發明的新概念,而是古老習俗的現代型式。以前的僧侶會使用土壤與木頭形塑出男童(กุมาร)與女童(กุมารี)的形像,並持咒賦予其法力。若供奉得當,就能獲得祂的保佑、改善運勢。這和後來我們所熟知以嬰體制程的古曼童/金童(กุมารทอง)有着相同的出處,也同樣引起相當大的爭議。

有次在課堂上,老師和學生們閒聊時問道:「你們認爲古曼童是屬於佛教的一環嗎?」有位研讀佛經甚深的同學激動地表示:「當然不是,古曼童和佛陀教導與解脫一點關係也沒有!」就算是泰國人,這方面的爭論也不輸我們國際學生在「泰國佛教」課堂上所感受到的文化衝擊。

還未成熟的學術視線,可能會過於浪漫化地將泰國雜揉並陳的各種現象,化約成「泰國特殊的實踐」。把泰國當做一個整體來論證其特殊性,它的風險並不亞於斷言泰國佛教是(或不是)上座部佛教。每個看似有明顯「泰國特殊性」的文化現象背後,都存在着社會爭議。

「古曼童和佛陀教導與解脫一點關係也沒有!」圖爲泰國人供養的童神娃娃。 圖/美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