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東童手作竹編杯墊 工法源自臺灣傳統建築

臺灣義築協會教導學童如何親手將竹片編成不同的圖案,以及如何裝飾竹編杯墊。(臺東縣政府提供/蕭嘉蕙臺東傳真)

學員沉浸在竹編的樂趣及魅力中,最後帶着充滿創意與實用性的竹編杯墊回家與親友分享。(臺東縣政府提供/蕭嘉蕙臺東傳真)

編竹夾泥牆是傳統建築工法之一,隨着時代變遷,但現已被水泥磚牆取代,爲保存老屋文化,臺東縣政府與臺灣義築協會合作,在太麻里鄉香蘭村文健站辦理「老屋培力工作坊」,帶領孩童學習由竹編夾泥牆工法所衍伸的簡易竹編杯墊,體驗傳統技藝。

「王媽媽在洗澡,小明小華在偷看,王媽媽嚇一跳,二個ㄋㄟㄋㄟ蹦蹦跳!」,童謠歌詞描述早年眷村以編竹夾泥牆隔間,由於不甚堅硬,時有眷村小孩挖洞偷看,跟鄰居嬉鬧的情景。

根據國家文化記憶庫指出,編竹夾泥牆爲一傳統建築工法,臺灣習稱「竹屏仔壁」,用於室內隔間牆,材料包括桂竹、禾稈、稻殼、黏土、麻絨、石灰等。作法是用桂竹編成鏤空的骨架,再用黏度較高的泥巴和稻殼混合成的泥漿塗抹於兩面,最外一層塗上石灰防水。

臺東縣政府文化處表示,臺灣義築協會舉辦爲期3天的「老屋培力工作坊」,進行傳統建築竹編夾泥牆工法所衍伸的簡易竹編杯墊教學,教導學童如何親手將竹片編成不同的圖案,以及如何裝飾竹編杯墊,每位學員都沉浸在竹編的樂趣及魅力中,最後帶着充滿創意與實用性的竹編杯墊回家與親友分享。

文化處指出,「私有老建築保存再生計劃」爲文化部委託臺東縣政府代辦之計劃,縣府秉持計劃精神,希望透過教育推廣、社區參與、文化保存等方式,提升民衆對老建築的關注與重視,並促進老建築的活化利用與永續發展,此次工作坊推動目的在透過實作教學,讓學童瞭解老屋的建造原理與特色,培養對老屋的認同與欣賞,同時也增進對在地文化的認識與尊重。

老屋培力工作坊也將在7月10至12日辦理更多關於老建築傳統建築工法的介紹及簡易手作品課程,內容以傳統木材榫卯結構爲主題,帶領學員們自己完成專屬的板凳與收納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