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安」啦!蔣萬安上任十大挑戰超棘手 第一個大魔王關卡是?

臺北市有哪些問題待解?

臺北市長蔣萬安甫上任,迎面而來的即是千頭萬緒的市政問題,作爲首都的臺北市,在政治、經濟、教育以及文化等領域皆爲全國的發展中樞,因此,如何帶領檯北市走出新格局,突破過去幾年因疫情影響之下的困境,絕對是新任市長的責任與挑戰。

許多市民相當有感的居住正義議題是蔣萬安上任急需着手處理的首要任務,包括高房價、社會住宅以及都市更新計劃。其中,爲了龐大的都市更新工程,蔣萬安更是三顧茅廬邀請李四川擔任副市長,一起扛下都更的重責大任。

另外,高房價使得小老百姓買不起房,連帶產生臺北特有的脫「北」者現象,臺北市這幾年出現移居潮,人口外流問題相當嚴重。再者,公共托育資源、所數、收託人數與價格不僅是衆多家長關心的議題,同時也會影響到年輕人在臺北市養兒育女的意願。

中國文化大學廣告學系教授鈕則勳認爲,蔣萬安可優先處理社會住宅問題,因爲各縣市皆會評比社宅數量,若可以把社宅戶數拉高,能凸顯出蔣萬安的執行力,未來若要競逐大位也會有利多。臺大政治系副教授彭錦鵬分析,蔣萬安任用讓熱氣球成爲臺東代名詞的「熱氣球之母」陳淑慧爲觀傳局長,力拚提振商業活動解決低薪問題。彭錦鵬表示,目前公佈的局處首長,都是有經驗跟成就的常任文官,可以樂觀期待蔣萬安推動的政策能快速見效。

今天《DailyView網路溫度計》透過《KEYPO大數據關鍵引擎》輿情分析系統,統計出近一年「十個最被大家討論的臺北市政、民生問題」,其中民衆最關心爲哪些?未來蔣萬安如何解決?

No.10 社子島開發

淡水河與基隆河帶來沃土,讓社子島在半世紀以前是大臺北地區重要的蔬菜生產區,不過1963年9月葛樂禮臺風帶來破紀錄降雨量,使得臺北盆地大淹水,社子島在水裡泡了3天3夜,造成224人死亡。爲防止洪患,相關單位開始設堤防,並認爲社子島地區過於低窪,因此將它劃出臺北市的防洪計劃範圍外,並限制此區開發。

如何替禁建超過50年的社子島尋求解套,是每一屆臺北市長及候選人的必考題,因爲不僅與上萬位居民的居住息息相關,更攸關臺北市的綠地與農地空間分佈,牽動着臺北市的防洪和防災力。

已卸任的臺北市前市長柯文哲執政8年期間,提出「生態社子島」概念,將以區段徵收方式進行開發社子島,但卻讓社子島民衆不滿抗議。社子島自救會呼籲,希望臺北市長蔣萬安順應民意,解除禁建改爲原地改建,並要求「柯政蔣不隨」。

選前蔣萬安辦公室發言人鄭世維表示,社子島議題會在上任後與相關單位研議,再決定如何辦理,將依法行政、符合民意。

延伸閱讀:7-11行動購物車社子島趴趴走!搭載微波爐 連代收繳費也可以

No.9 2050年溫室氣體淨零排放目標

氣候治理和淨零城市已是世界上各城市的共同目標,更是許多國際城市評比的重要指標之一。臺北市政府11月23日發佈《臺北市能源政策白皮書2.0》,希望淨零不再只是口號,而是能具體融入施政與民衆生活,並借鏡日本東京、韓國首爾、英國倫敦等主要國際城市的經驗與策略,邀集國內能源專家,針對臺北市的現況共同研訂定「2050年能源政策」的三大目標,從積極節能、智慧綠能以及低碳永續方面着手進行,希望能於2050年達成溫室氣體淨零排放目標。

臺北市長蔣萬安在競選期間曾提出2030年減碳50%的目標,針對弱勢者汰換高耗能電器,以租代買、擴大補助;交通部分透過鼓勵方式推動使用大衆運輸,例如深蹲20下,換一次免費公車搭乘。爲了達成淨零碳排的目標,他會優化現行推廣、補助的政策內容及項目,也會持續建置電動運具基礎設施區,讓現行使用電動運具的民衆更便利,加速推進臺北市的淨零排放。

延伸閱讀:什麼是淨零排放、碳中和?從臺灣企業角度看「減碳」重點

No.8 人口外移出現脫「北」潮

根據臺北市民政局統計,臺北市2022年10月相較於2019年同期,3年內減少了18萬人,減幅達到6.8%,人口跌破250萬人大關,創下臺北市近38年人口數最低點。除了人口減少之外,臺北市同時也是這兩年六都之中外移人口最甚者。

臺灣房屋集團趨勢中心執行長張旭嵐分析指出,首都人口跌破250萬人大關,主要受到除了受到「不婚不生潮導致少子化」之外,另外還包括「臺北房價高,小資族出走」、「疫後返鄉潮,改變工作型態」與「華僑除籍潮」等。

臺北市長蔣萬安選前表示,臺北市的人口外移問題其實是重中之重,他認爲臺北人離開臺北,高房價爲最主要原因,但低薪的環境,也是讓房價成爲年輕人不可承受的因。因此蔣萬安承諾上任後成立「人口對策辦公室」,列爲未來施政最優先事項。他也提出育嬰補助、「青銀換居」等政見,並研擬「多元化的住宅補貼」,改變單一資格的補助,盼減輕願意「落籍居住」新臺北人的居住負擔。

延伸閱讀:四大原因讓人「脫北」!臺北市三年少18萬人 大安流失最多

No.7 托育問題

臺灣人晚婚趨勢愈趨明顯,首都臺北市工作都會型態男女性結婚平均也逐年拉高。根據臺北市政府民政局調查統計,2021年臺北市男性初婚平均年齡爲33.9歲,女性初婚平均年紀爲32.3歲;臺北市女性生育平均年齡33.8歲。從這兩項平均數字來看,臺北市是全臺灣「最晚婚、最晚生」縣市。

不少專家學者分析,臺北人越來越晚婚、越來越晚生小孩最主要原因還是在於經濟與生活壓力,包括房價高、薪水低,進而演變成越來越多高齡產婦,導致不孕、難孕等狀況隨之出現。再者,生了小孩之後,保母費、育嬰費也是一大問題;另外,許多家長都會面臨到的公託議題,從公託數量、受託數以及價格問題都攸關的家長的荷包,種種問題加乘之下,使得不少夫婦生小孩意願趨減。

對此,臺北市長蔣萬安選前喊出口號「催生、助養、好住」,推出提高生育獎勵金到最高5萬元,還有私幼年補助5萬元以及小家庭優先入住社宅並且租金8折等政見。希望藉此提升臺北市年輕人生孩子的意願,減輕父母負擔。

延伸閱讀:有限收入情況下 買房v.s.結婚生子選哪個?網曝:「這項」纔是硬開銷

No.6 大巨蛋爭議

柯文哲2014年底上任臺北市長之後,認爲過去臺北市政府藉着執行BOT之名,對財團行使讓利之實,因此上任後鎖定大巨蛋、松煙文創、三創園區、美河市和雙子星五大案優先處理,重談回饋機制、提高權利金,併成立廉政委員會調查,同時多次表示「如果這不是弊案,什麼才叫弊案」。但隨着五大弊案陸續變成五大案,部分風波與爭議也陸續解決,但在柯文哲8年任期結束前,臺北大巨蛋不僅仍未正式啓用,更掀起一波權利金與公安議題的爭議。

根據瞭解,臺北大巨蛋主體爲一座室內棒球場,另還有商業用途的商場、影城、飯店、辦公大樓和旅館等附屬設施,預計固定座位數將超越國家體育場,正式使用後將會成爲臺灣最大的運動場館。

大巨蛋原本計劃在2015年就要完工,但柯文哲指出遠雄未按圖施工,要求勒令停工5年,導致整個案子截至柯文哲卸任前今仍無法完成啓用。如今,大巨蛋已完成都審、防火避難性能等程序,加上大巨蛋營收分潤的計算方式雙方取得共識,營收分潤比率爲0.6%至1.6%之間。柯文哲表示,遠雄原本可以不給一毛錢,但經協商後,遠雄也願意盡企業責任,採取包底抽成分潤。柯市府評估大巨蛋2023年6月就能完工,而臺北市長蔣萬安在聽取大巨蛋簡報後,也發話目標一年內可以讓大巨蛋完工啓用。

延伸閱讀:到底誰卡蛋?花敬羣批北市包庇遠雄 柯文哲回嗆花:當官後整個扭曲了

No.5 長照服務

根據臺北市政府社會局最新公佈2022年11月統計資料,臺北市有51萬4,984位、超過20%人口是65歲以上長者。臺北市已經進入超高齡化社會,同時臺北市人口老化也是六都最嚴重。

蔣萬安選前喊出「長照三支箭 用心挺安老」,希望能在6個月內增加臺北市500張長期照護牀,補助參與計劃的私人機構每牀補助每月2萬元,並提供有遠距通報救援設備需求的長者,每人每月1,200元設備補助費用。

對於臺北市長期臥牀需專人照護的牀位需求量能不足,臺北市長蔣萬安說,未來會提撥臺北市高齡長照補助款,每年投入3億元,若第一年市府沒有預算,會先由第二預備金挪用,他並強調不會影響到現有衛生局公衛補助款。

延伸閱讀:臺灣扶養比續攀升!全臺老化最嚴重縣市前3名出爐

No.4 內湖塞車

臺北市內湖爲四面背山、河包夾的盆地地形,連外道路數量,遠不及四通八達的平地地形的市中心,通勤族進出市中心,都被迫集中擠上幾座聯外橋樑,因此,一到了上下班、上下課尖峰時間,常會出現汽機車排隊上橋的奇景。

內湖區原本爲規劃容納6萬人的工業園區,但轉型成科技園區後涌入18萬人,人潮車流暴增,但道路面積沒增加,因此通勤時間塞車成了內科人每天的惡夢。

對此,臺北市長蔣萬安選前提出四解方,第一是推動捷運東環段動工、民汐線覈定後2年內動工。第二是串接南軟、內科、北士科的科技產業,藉此分散內科園區交通壓力。第三則爲優化公衆運輸服務,讓民衆願意選擇搭乘大衆運輸工具。最後是提升現有聯外道路。

延伸閱讀:內湖交通引戰?陳時中柯文哲隔空嗆 蔣萬安提這些方案

No.3 高房價

根據內政部最新公佈資料顯示,2022年第2季房價所得比,臺北市是16.17倍,意指若想在臺北買房,必須不吃不喝超過16年,臺北市成爲全國買房負擔最重的城市。根據住商不動產統計,臺北市住宅大樓近12個月(2021/11/6~2022/11/6)平均成交價3,182萬元,新北1,637萬元,新北價格約是臺北市的一半。《yes123》求職網發言人楊宗斌舉例說明,從桃園青埔搭高鐵到臺北市上班,高鐵單趟車程20分鐘,高鐵月票約4,600元,1年相當5.5萬元,若工作20年下來,通勤成本約110萬元,比起臺北市高房價,高鐵票對上班族來說,反而較容易負擔。

對於臺北市房價居高不下,臺北市長蔣萬安說,其實有很多年輕人是在臺北租房,所以他在選前提出多元租金補貼,擴大適用對象政見,還有包含讓整個租金更透明,以求解決現階段租屋黑市的狀況。

延伸閱讀:買房不買貴、賣房不賣低!盤點5大好用實價登錄平臺

No.2 市容老舊 都市更新

臺北市爲全國首善之區,卻也是全臺灣屋齡最老、房屋老化最嚴重的地方。根據內政部不動產資訊平臺資料顯示,臺北市屋齡30年以上住宅在所有住宅佔比達71.3%,不僅是六都之冠,同時也遠高於全國平均值50.3%。進一步深入分析,臺北市平均屋齡 36 年,是位居六都之冠,而且臺北市 12 個行政區,有 7 個行政區屋齡 40 年以上的住宅比例達 47%~56.5%。

老公寓最大的問題爲「安全考量」。根據中研院報告,民國63年以前所建的4、5層樓無電梯老公寓,當年幾乎未要求做地震力考量,因此安全係數不足。歷經超過40年風吹雨淋,混凝土可能出現粉化,再加上騎樓的設計、頂樓加蓋,種種原因加乘使得柱子、基礎可能呈現脆弱的狀態,若遇強震來襲,後果恐不堪設想。

這類老公寓基本上無電梯,對於長者而言相當不便。但改建、都市更實屬不易,因此,都市更新計劃絕對是蔣市府團隊的重要任務。從蔣萬安小內閣名單不難看出,多位團隊成員均有都更專業背景,其中,新任副市長李四川更爲該領域專家。李四川表示自己上任後首要任務爲推動都更,將從鬆綁法規着手,才能提高施政效率。臺北市長蔣萬安選前也強調,要透過都市更新,讓臺北脫胎換骨。

延伸閱讀:臺北市出重手!「既存違建」不能做這件事 抓到將依法拆除

No.1 社會住宅問題

臺北居大不易,買不起房子的情況之下,社會住宅是許多民衆的最佳選擇,因爲許多社宅位處市區,交通便利,租金也相對較爲合理。市寸土寸金的臺北市,興建社會住宅的最大挑戰就是土地空間以及買土地問題。根據內政部營建署國民住宅組科長蘇玉峰表示,興建社會住宅,最大的挑戰就是土地,蓋社宅以技術而言並不難,只要發包開工,通常3到4年可以蓋完,不過前置作業光是處理土地相關問題,可能每個案子平均都需6年以上的時間。

臺北市前市長柯文哲在2014年上任前喊出「8年蓋5萬戶社宅」,但8年內僅做到2萬戶,其中還包括都市更新發回的,因此實際上,臺北市政府自己蓋的大約只有1萬2,000戶。柯文哲不僅興建數跳票,並在任內更改社宅租金計算公式,追求自償率導致租金飆升。

臺北市長蔣萬安選前強調,未來會運用多元的方式,包括公辦都更、校園改建的計劃等,解決居住問題。此外,蔣萬安也希望將入住資格調整到20至40歲,保留更高比例的公宅戶數,提供給40歲以下年輕人來居住。

延伸閱讀:「社會住宅」選戰熱話題!臺北市十大社宅討論度 第一名是它

【網路溫度計調查結果之圖文,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改寫】

分析說明:

本研究資料由《KEYPO大數據關鍵引擎》輿情分析系統提供,分析時間範圍爲2022年01月01日至2022年12月21日,共約1年。

系統觀測上萬個網站頻道,包括各大新聞頻道、社羣平臺、討論區及部落格等,針對討論『臺北市十大市政難題』相關文本進行分析,並根據網友就該議題之討論,作爲本分析依據。

本文所調查之結果,非參考投票、民調、網路問卷等資料,名次僅代表網路討論聲量大小,不代表網友正負評價。

本篇分析報告使用「KEYPO大數據關鍵引擎」輿情分析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