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本是科舉第三名,皇帝看他字寫得好改成狀元,給予12字高度評價

書法在我國向來就有着重要的歷史地位,所謂文房四寶便是書法的根本。古人還有“見字識人”說法,可見字如其人雖不全對但仍然是有一定依據的。即便是科技發達的今天,我們仍然離不開紙筆寫字,各種文件的簽名,學校作業和各種書法比賽無不流淌着書法的深厚底蘊。也經常會因爲看到他人的字跡而讚歎不已,其實書法不光可以修身養性,在某些特定的時候還能爲自己的事業添磚加瓦甚至可以改變自己的命運。這不,清朝便有一個現成的例子,今天我們要講的這位大人物便是因爲字寫的異常的好而被皇帝青睞一躍成爲紅人的。

古時候人們出人頭地的機會不多,最爲常見的便是十年寒窗後科舉入仕,只待金榜題名時便是輝煌騰達日。而科舉相比大家也是非常熟悉的了,雖然八股文限制了體裁,但想要做好八股文還得是知識廣博的人才行的,像我們現在分科精細,很多文科生都不一定能做好八股文。除了文采以外其次就是字跡了,我們今天很多人的潦草字跡估計是一輩子也很難被考官相中吧。所以才華和書法是科舉必不可少的,而很多人因爲前者一鳴驚人,但清朝的史大成卻因爲後者而天下皆知,具體怎麼回事,我們先從史大成說起。

史大成出生於明朝末年一百姓之家,自由聰明好學,刻苦勤奮,而且還是一個大孝子,名聲在村裡也是頂好的。這麼好的苗子自然前程似錦,十六歲便成了秀才,沒多久有考上了舉人,本來應當一路青雲直上的,奈何崇禎末年天下大亂。這位才子看到國破無望便沒有繼續參考了,而是留在家裡當上了教書先生。幸好沒有受到戰亂的殃及得以安生來到清朝順治年間。

清朝入主後時局逐漸穩定,史大成的雄心又被點燃了,於是在父母的督促下再次趕考。心中有溝壑再考也不難,果然鄉試順利通過,隨後前往京城參加會試再次通過,而後參加廷試同樣不在話下,但廷試是聚集了天下才子所以他最終被考官排在了第三。而後順治皇帝親閱的時候奇蹟發生了,當順治翻到史大成的卷子時被他的字跡吸引了久久手不釋卷說了句反覆端倪最終說了句“文氣光昌,字法敬慎,必端人也”後將其排在了第一成了欽點的狀元。

在古代第一名和第三名的差距是天壤之別的,如果他是第三名古今也不會有這段佳話自然也只會淹沒在歷史的塵埃中。而這一年史大成已經四十歲了,如此看來確實讓人歎服。隨後在京做官,頗爲清廉。因爲京官回鄉是有時間規定的,史大成家父思子成疾,史大成又利用自己的文采和孝心打動了順治帝准許他提前回家,並因此將六年一回改爲三年。後來母親病重再次回家,朝廷屢次讓其返京復職,他數次以照顧母親爲由拒絕。並常對人言“豈能以一官之職而易一日之養乎!”最後朝廷履叫不回便削了他的官職,史大成也絲毫沒有放在心上。

不難看出史大成不僅文采斐然、書法驚人而且在品德上也是無可挑剔的,想來這和他幼年勤奮刻苦發奮讀書練字有着必然聯繫,順治的十二個字便是史大成的最好總結,讀書養神,練字養性,想不成爲“端人”都難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