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筆|跨大西洋關係的“四道裂痕”

新華社德國慕尼黑2月18日電 題:跨大西洋關係的“四道裂痕”

新華社記者

一年一度的慕尼黑安全會議(慕安會),起源於冷戰時期的“跨大西洋家庭聚會”,向來是美歐各國協調立場、展現團結的重要舞臺。然而,在不久前落幕的第61屆慕安會上,當美國副總統萬斯在臺上發表針對歐洲的尖銳批評,臺下的尷尬和錯愕氛圍令跨大西洋關係裂痕被格外具象化。

萬斯此次歐洲之行是其就職後首次外交訪問,成爲外界觀察美國新一屆政府外交政策的重要窗口。然而在這一聚焦全球安全局勢的會議上,萬斯對安全議題言之甚少,反而給坐在臺下的歐洲政客上了一堂“公開課”。

這堂課不僅讓歐洲感受到“意料之外”的衝擊,更將美歐存在的深層矛盾凸顯出來。細數之下,雙方在防務、烏克蘭危機、貿易甚至是價值觀方面的“四道裂痕”,顯得愈發難以彌合。

在防務方面,美歐分歧明顯。在北約內部,美國正推動減少美國在歐洲安全防務上的資源投入,要求歐洲的成員國承擔更多責任和費用。美國國防部長赫格塞思近期表示,美國不會再“容忍”與盟友之間不平衡的關係。考慮到美國可能減少其在歐洲的駐軍數量,德國總統施泰因邁爾在慕安會上就這一問題對美國發出呼籲:“無論你們的決定是什麼,請與我們討論。”

關於烏克蘭問題的討論更是凸顯了美歐協調不足。美國總統特朗普在會議前夕同俄烏兩國領導人通話,並聲稱和談“立即”開始。這讓歐洲多國陷入焦慮,擔心在未來可能的和談中歐洲的立場被忽略。很快,美國政府烏克蘭和俄羅斯問題特使凱洛格在慕安會上毫不留情地就這一問題給出了迴應:烏克蘭的和平談判桌上不會有歐洲的位置。

不少慕安會的參會人士告訴記者,美國背離了慕安會上政治精英們討論安全事務的正常軌道,並罕見地讓跨大西洋裂痕暴露給公衆。

慕安會閉幕次日,歐洲領導人前往巴黎舉行緊急峰會,就如何應對美國在烏克蘭危機上的立場展開協調。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出席峰會期間在社交媒體上發文稱,歐洲安全形勢迎來關鍵時刻,這不僅關乎烏克蘭,也與歐洲自身息息相關。“我們必須樹立強烈的緊迫感。我們急需大幅提升防務能力。”

讓歐洲感到焦慮的不僅是同美國的安全政策分歧,美歐之間的貿易和關稅問題也是慕安會的爭論焦點。

就在慕安會開幕當天,歐盟委員會就關稅問題發佈聲明,稱美國沒有理由對歐盟提高關稅。歐盟將堅決、立即對不合理的貿易壁壘作出反應。馮德萊恩在慕安會上的演講中也呼籲避免爆發貿易戰。“受衝擊最大的無疑是工人、企業和中產階級。”

華陽海洋研究中心理事長吳士存表示,歐洲當前對特朗普政府的心態是“焦慮”甚至是“恐懼”,未來歐洲在發展跨大西洋關係方面將面臨更多挑戰。

長期以來,相似的價值觀始終是美歐這對傳統盟友的重要根基,而如今,雙方的價值觀分歧日益凸顯。此次慕安會上,萬斯抨擊歐洲“正在背離最根本的價值觀”,指責歐洲的自由民主出現退化,甚至用自認爲“幽默的口吻”要求歐洲國家忍受美國科技大亨馬斯克對其內政的評論。英國廣播公司評論稱,這是一場“極其失敗的演講”,“判斷力之糟糕令人驚訝”。

與會人士普遍認爲,價值觀裂痕將動搖維繫歐美跨大西洋關係的基礎。正如施泰因邁爾在演講中所說,美國新一屆政府的世界觀與歐洲存在顯著差異。他說,美國這種世界觀對既有規則、夥伴關係以及長期建立的信任缺乏尊重。“我們無法改變這一點,只能接受,然後面對。”(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