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州建新巷和霍司令
最近吳文化學者姑蘇春多次跟老城提起平江路歷史街區的一條小巷建新巷,根據姑蘇春老師的查閱歷史資料的依據,老城把姑蘇春的老師的短文修改後貼出來供大家回味。
建新巷原名叫大郎橋巷,因北宋慶曆年間建有大郎撟故名,至今已在一千多年了,文革時期改名爲建新巷至今。
建新巷東至平江路,小巷東側跨過思婆橋就踏上平江路了,思婆橋是古色古香的一座跨平江河的樑橋,橋面寬二米多,兩邊鎖橋石均爲武康石,石面陽刻如意圖案,因巷內有師姑庵音而叫思婆橋(橋邊有網紅旗袍店)。
從思婆橋建橋石料看,此橋是宋,元時期的建築,建新巷西至臨頓路。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巷西端紅磚洋房裡住有軍隊老幹部,羣衆叫他霍司令(有人說做過蘇州軍分區司令,長征時他曾經和毛領導是同一個黨小組的,他是組長,後來離休評定爲正軍級,老城年輕時多次見過他,中等身材,經常穿一身軍裝戴軍帽拿一根深色的金屬拐柱,兒子喜歡看歌舞表演),三號是控保建築田宅,坐北朝南後門可一直通到鈕家巷。還有蘇州燈泡廠也在巷西邊,大門朝北,靠近現在的明基廣場。
文革時期評彈團不少演員包含名家下放改到燈泡廠上班,在熔爐前用管子吹燈泡。再往東走到二十九號是一座民國時期的洋房,院子裡有一棵大樹至今還在,隔壁是蘇州錫劇團,過去從建新巷向南,穿過財神弄可到濂溪坊。
現在弄堂口一眼八角古井還在,是民國時期社民公社所開,井欄青石上刻有仁德二字,七號裡住有十多戶原住民,有位修鐘錶的陳師傅手藝非常好。建新巷最東邊有董氏義莊,後門可通到鈕家巷,建新巷路面過去是彈石路,中間部位九十年代後改造了,改造後南側通了鳳凰街和干將路。
平江路的西側九條巷鏈接臨頓路,直通觀前街,隨着平江路歷史街區的不斷繁榮,觀前街的人流通過九條巷進入平江路,九條巷已經變成了蘇州新的最熱鬧的歷史文化熱點小巷。
(留言討論蘇州企業改制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