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州富豪瞞天過海,精心造假37億,蒙了股民7年

當前我國對於商業的容錯率要遠比西方國家高得多。

這一點,在證券市場體現得尤其明顯,從制度到機制,無不是如此,爲的是讓企業有一個相對寬鬆的環境,能夠發展得更快、更好。

然而,國家的這種良苦用心,卻被有的人、有的企業鑽了空子,A股成了他們瞞天過海、玩弄手段的舞臺,太能幹了。

近日,上市公司*ST新海又雙叒叕發佈了“公司股票可能被實施重大違法退市的風險提示公告”。

之所以用了這麼多個“又”來強調,源於這已經是第50次風險提示了,按照“退市風險”每週發佈一次的規定,*ST新海這退市風險已經喊了一年了。

我們不禁要問,到底是什麼重大違法,一年來只見打雷,不見下雨?

查詢歷史公告,*ST新海曾經連續多年財務造假,累計虛增營收37億,虛增利潤5.6億,於2023年1月被證監會下達了行政處罰告知書,並由此觸發了強制退市風險。

但處罰告知書只是預處罰,被處罰人收到告知書後還可以申辯、聽證會,而證監會又必須以新的事實依據擺平申辯後才能下達處罰決定書,那纔是最終的結果。

於是,在處罰決定書出來之前,*ST新海就可以一直“只打雷,不下雨”。

但即使沒下雨,*ST新海的股價已經從第一次打雷起,就一路跌到了1元以下,按照規定,只要上市公司股價連續20個交易日低於1元將被直接摘牌。

爲了保殼,從2023年2月份開始,*ST新海實控人及其一致行動人就宣佈開始增持,前後3次股份增持計劃,累計增持比例約5%,硬是把股價一次次拉了回來。

這一年的時間裡,*ST新海的股價就一直在1元線上下來回晃悠,從沒出現過連續20天低於1塊錢的情形,不得不歎服其求生欲之強。

當然,企業的主要因素是人,*ST新海頑強的生命力,可能主要還是源自於其有一個不僅能瞞天過海,還能翻雲覆雨的老闆張亦斌。

*ST新海全名新海宜,總部位於蘇州,主營通信類產品,上市於2006年,算得上是深交所中小板的老資格了。

老闆張亦斌雖然在資本市場摸爬滾打了這麼多年,但最早他是站講臺的,21歲就在蘇州職業大學當老師,後來又轉戰蘇州醫藥管理局,還當上了幹部。

鐵飯碗雖然穩,但在90年代改革開放大潮下,收入與那些個體工商戶一比就顯得羞澀,於是,張亦斌下海了,到了蘇州海宜當總經理。

蘇州海宜其實就是一家代理銷售公司,主要賣配線系統產品,客戶就是電信等運營商,張亦斌在體制內幹過,有人脈資源,很快就上手了。

隨着生意的擴大,張亦斌一看,單子都是自己拿下的,乾脆就自己單幹了,1997年,新海宜就誕生了,做的是一樣的生意。

後來隨着客戶規模的擴大,新海宜開始自己研發、生產相關產品,一個小而美的公司也就逐步誕生了。

歷史數據顯示,新海宜在上市之前的幾年裡,每年營收1個多億,淨利潤2000多萬,小日子過得有滋有味。

但這一切在上市之後就開始發生變化了。

資本市場是個大染缸,也是個名利場,人對利益慾望的追求在這其中體現得淋漓盡致,當然這其中就包括張亦斌。

新海宜做的業務本來市場規模就不大,要想在資本市場獲得關注,首先得把盤子做大,於是收購就成了第一選擇。

據不完全統計,新海宜上市後的併購超過20起,但資本市場買東西就像古董市場淘貨一樣,沒有誰能保證自己的眼光每次都準,難免會買到贗品。

而就在張亦斌發愁的時候,一個叫“專網通信”的業務進入了視線。

其實,所謂的“專網通信”只是高人精心打造的幌子,實際上乾的是自循環業務,簡單說就是,你的錢到外面一連串公司去轉一圈後又回到你兜裡,還產生了點利息。

現在看來就是大家一起財務造假,其實明眼人吧都能看出來有問題,但彼時的張亦斌需要數據,已經顧不得這麼多了。

於是2014年起,新海宜就加入了這個業務圈子,一直到2019年,每年都有穩定的營收和利潤,6年的時間,上市公司一直處於“虛胖”狀態。

但假的終究真不了,從2021年起,有參與者開始暴雷,隨後就是連環暴雷,包括新海宜在內,一共13家上市公司被牽涉其中。

2021年7月,蒙了股民7年的新海宜被立案調查,2022年6月,老闆張亦斌也被立案調查,然後有了2023年1月的處罰告知書。

也許有人會有疑問,既然查得這麼清楚了,爲何還遲遲不下處罰決定書。

實際上,正如前面所說,被處罰人會申辯,證監會就要有新的證據來駁回,而整件事情時間久、跨度長、涉案廣,當年的設局又相當精心,舉證難度太大了。

另外還有一個重要的因素是,調查還得需要被調查對象的積極配合,配合又是個很主觀的事情,沒有那麼簡單。

當然,對於股民來說,可能現在也用不着關心那個處罰決定書了,畢竟,股價有人操心,老闆張亦斌會一直盯着的。

不過,正義不會缺席,當年和新海宜一起造假的那一批上市公司多數都已經塵埃落定了,該罰的罰了,該退市的也退市了。

希望新海宜之事也能儘快塵埃落定,給廣大股民投資者一個合理的說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