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韻風華,在舞劇《李清照》裡得到了極致“復刻”
撰文:黃瓊瓊
2024年10月17日,第二十三屆上海國際藝術節開幕,“新國風”舞劇《李清照》作爲開幕大戲在上海文化廣場首演。《李清照》是繼上海歌舞團繼《永不消逝的電波》、《朱䴉》之後出品的又一部大型原創舞劇。
該劇以宋代著名女詞人李清照的個人情感爲敘事線索,以宋代美學爲藝術底色,用音樂、舞蹈和光影呈現出“一代詞宗”李清照溫婉又堅毅的形象,講述她波瀾起伏和顛沛流離的一生,讚頌她爲了賡續中華文脈、校勘整理典籍的功績,同時也映射出宋代文化 “以道養生,以儒治世”的思潮。整臺舞劇可謂“風、雅、轉、頌”,蕩氣迴腸。
作品一開始以人們熟悉的“如夢令”爲引,以水墨天青爲境,虛實結合的羣舞與獨舞,淺唱低吟的江南絲竹在寧靜之中緩緩奏響,音樂旋律簡約,朦朧幽暗,戲劇舞臺也隨之徐徐展開,夢迴宋代風雅。
在一衆士大夫之間,俊秀的少女李清照着一襲素雅的天青色襦裙亮相,“何須淺碧深紅色,自是花中第一流 ”。在“如夢令”的淡雅灑脫之後,緊接着進入繁華的汴梁東京夜遊圖。少年李清照在自家庭院中琴棋書畫、嬉戲玩耍;背景中隱隱浮現出宋代市井的繁華景象,瓦舍、勾欄;說書、皮影戲、蹴鞠、相撲……又有趙明誠入朝爲官後的宮廷大麴,都將宋代的國風、家風、民風、官風、舞風、樂風躍然舞臺之上,服飾的豔麗與淡雅互陳,舞蹈的活潑與溫婉相應,共同呈現了宋代的獨特文化。
舞劇富有創意地將李清照的詩詞意境融入到她不同的人生階段以及情感事件之中,用舞蹈的肢體、手勢,姿態,傳遞出青年李清照與趙明誠的一見鍾情,情意綿綿。
一段浪漫的愛情故事在舞臺上徐徐展開,郎情妾意、互相愛慕之情由小提琴和大提琴互訴,配器還加入了江南絲竹的韻律調式,將美好隱於雅緻。委婉、含蓄的“雲手”,眉目傳情的眼神對視;洞門、花窗、曲廊及鞦韆,追求言外之意、畫外之音。新婚之夜,琴瑟和鳴,佳偶天成。絳紅的熱情與青色的端莊,共同編織成和諧、平衡、統一的吉祥之美。
婚後趙明誠醉心金石、清照相伴。品茗、插花、焚香、掛畫,歲月靜好,賭書潑茶、古箏與簫聲,淡雅悠閒。舞臺呈現出簡潔、淡雅的色調,強調圓融、對稱、素雅的格調,集中體現了宋代美學的“詩意哲學”。
李清照的一生可謂百轉千回,婚後幸福生活好景不長,趙明誠赴朝爲官,紙醉金迷,夜夜笙歌。夫妻離多聚少,思想和感情逐漸產生隔閡。靖康之變,趙明誠罷守江寧,棄城而逃。此時的舞臺赫然出現李清照那首家喻戶曉的《夏日絕句》:“生當作人傑,死亦爲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夫妻再相見,趙明誠已是抑鬱孱弱之身,互訴衷腸,大小提琴的悠長拉弦,千迴百轉的雙人舞,道盡了倆人間的愛恨恩怨,只能話淒涼。分別之際,音樂愈漸悲慼,再轉身,世間已無愛人。
趙明誠死後,李清照的獨舞《聲聲慢》千腸百轉,羣舞演員身着丁香紫的褙子,窗戶、傘、酒壺等意象漸次閃現,是對美好的回憶,亦是對國破家亡的悲愴。李清照再遇奸人張汝舟,大提琴的諧謔與怪誕,舞蹈的張力刻畫出李清照反轉的人生,步步遞進。難以忍受家暴折磨,轉而反抗,層層場面,步步爲轉,此時的音樂中西合璧,中國傳統樂器的古箏、琵琶與西方樂器小提琴、大提琴分別出現,最後一起融入交響樂隊全奏,共同烘托了李清照心境的層層昇華。
頌清照,展現一代詞宗的才情與精神世界;頌宋韻,中國宋代的社會風貌和民俗文化藝術美學、文人修養和精神追求,一場舞劇大戲,盡收眼底;頌傳統,傳統文化的魅力和力量,層層傳遞,中華文脈代代相傳。
雨過天青雲破處,似玉非玉勝似玉。應是綠肥紅瘦,卻道海棠依舊。千年過後,李清照依舊卓然獨立。兩宋詞壇,羣星璀璨,千古第一才女,傲立巾幗,直壓鬚眉。別是一家,屹然大宗。
聲明:我們是澎湃新聞文化娛樂部的微信公衆號,欄目官方微博爲“澎湃有戲”,唯一的APP叫“澎湃新聞”。本文來自澎湃新聞“上海文藝”欄目,未經授權,謝絕轉載。轉發朋友圈請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