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慶齡的革命人生--護法運動失敗告終(七)

他則一心致力於地方自治、振興實業等建設事業了。但是,北京政府在掌握實權的皖系軍閥段祺瑞操縱下,卻無意「再造民國」,只是一心推行獨裁統治,當時歐洲正在進行第一次世界大戰。這是帝國主義瓜分世界的不義之戰,遭到世界人民和中國人民的一致反對。

嚴厲譴責北洋軍閥

孫中山代表人民的意志,多次致電北京政府,反對中國參戰。但是,段祺瑞爲了取悅日本帝國主義,獲得日本的借款,滿足日本取代德國在華利益的慾望,竟不顧全國人民的反對,操縱北京政府在1917年8月14日宣佈對德宣戰,並蠻橫地譭棄《臨時約法》,拒絕召開國會,妄圖以武力統一中國。

宋慶齡堅決維護人民利益,支持孫中山的正確主張,嚴厲譴責北洋軍閥的罪惡行徑。她在1917年4月2日致日本友人梅屋莊吉的信中指出,「有很多自私的和有野心的人企圖竭力將中國投入歐戰」,他們「爲了微不足道的一點錢,卻情願犧牲國家的生命」。

她還寫道:「我的丈夫爲創建民國幾乎付出了他的整個青春之後,他深深地感到,有一些政府官員把金錢和地位視爲高於一切,放在諸如真理、名譽與自尊心之上,他們是在貶低自己的人格。」接着,宋慶齡又積極投入了孫中山領導的反段護法運動。

她幾次陪孫中山與在上海的海軍總長程璧光磋商,動員海軍參加護法運動。廖仲愷協助孫中山動員北洋海軍軍官彭春源南下護法。何香凝也被分配做北洋海軍婦女家屬工作。他們的工作分別取得了一些成果。1917年7月6日,孫中山率領起義的「海琛」號軍艦離滬去粵,發起了護法運動。宋慶齡隨孫中山乘艦前往。

孫中山到達廣州後,聯合西南桂、滇系軍閥,召開非常國會,組織中華民國軍政府,擔任海陸軍大元帥,建立起了一個同北方段祺瑞賣國反動政權針鋒相對的新政權。但是,西南軍閥是一些具有強烈地方性的封建軍事集團,他們只企圖利用孫中山的威望作爲沽名釣譽的幌子,達到割據的目的,根本不支援孫中山的護法運動。

後來,他們又與直係軍閥沆瀣一氣,企圖策畫推翻孫中山和軍政府。孫中山憤怒至極,看透了南方軍閥與北方軍閥都是「一丘之貉」的本質,薰蕕難共,便決然辭去大元帥職務,于于5月21日偕宋慶齡離粵回滬。第一次「護法」運動就此以失敗而告終。

宋慶齡與孫中山於6月28日回到上海後,暫住在法租界環龍路舊址。他們看到辛亥革命勝利後已有7年,但山河仍舊瘡痍滿目,人民還是窮苦不堪,十分痛心。孫中山更感到苦悶、孤獨和彷徨。他的許多戰友或爲國犧牲,或消沉墮落,或因政見歧異分道而去。

特別是老友加岳丈宋嘉樹也在其回滬前一個多月(即5月3日)在上海病故,更使他不勝悵惘。宋慶齡在他身邊,成了唯一的安慰。二人決心重新振作起來,尋找真理,繼續革命。孫中山認真地總結了奔走國事30餘年的經驗和教訓,探索把中國革命引向勝利的道路,併發憤著書,希望以此來「啓發國民,喚醒社會」。在這時,他也確有了可以平靜讀書著述的條件。

一天,四位旅美華僑來拜見孫中山,當他們從衛士馬湘口中瞭解到做過中國歷史上第一任大總統的孫中山連住房都沒有、每月要付房租65元時,大爲震驚,就拿出一筆錢來購置了一所住宅送給了孫中山。這就是今天作爲上海孫中山故居紀念的香山路7號住宅,當年是莫里哀路29號。

莫里哀路是法租界的一條小馬路。路邊種着樹幹高大綠葉茂盛的法國梧桐,盛夏酷暑,兩邊的樹冠相聯,可使路面一片蔭涼。還由於兩旁都是花園別墅式的住宅,沒有工廠商店,所以整條馬路極其寧靜。尤其是它的東頭終點,與一個環繞法租界運動場的美麗花園(即今復興公園)相接。

春夏季節,花園的竹籬圍牆上開滿了鮮豔的花朵,猶如一幅色彩斑斕的油畫。東風吹來陣陣清香,更使周圍增添幽雅迷人的氣氛。29號正是在這條馬路東頭路南的第三個門。

華僑贈屋美麗花園

這是一座西式小巧的花園別墅。一進大門跨進一個小小庭院就是一幢深灰色的兩層小樓房。外牆上佈滿了爬山虎、紫藤等附牆植物。樓前向陽處,是一片正方形的草坪,三面圍繞着四季常青的冬青、香樟以及玉蘭等樹木花圃。環境幽靜,佈局緊湊。住房不大,卻簡單實用。

樓下是一間會客室和一間餐室,加上一個由四個高大圓拱護圍、幾乎橫貫樓房東西的、長廊式的陽臺。這個奇巧的陽臺,使這幢古樸的建築與美麗的小花園渾然一體。(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