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派相爭,美對華貿易政策向何處去? 參考獨家
近十年來,圍繞應該如何在經濟上與世界互動,美國的貿易政策一直飽受幾支相互抗衡力量的蹂躪。爭議在於美國是否應該擴大與所有國家的貿易,是否應該把貿易作爲鞏固聯盟、威懾或脅迫對手的工具,還是應該乾脆退出貿易,以自給自足爲目標。
主張各異互相博弈
衆所周知,美國當選總統特朗普威脅要對墨西哥徵收25%的關稅。這與拜登政府推動美國工業供應鏈“近岸外包”或“友岸外包”的做法相悖。
然而,儘管拜登政府口口聲聲說要“友岸外包”,但當它以國家安全爲由反對日本製鐵公司收購美國鋼鐵公司時,對盟友日本並不是特別友好。
這些事件都反映了美國貿易、國家安全、外交和國內政治之間日益令人擔憂的相互影響。這種情況很可能會繼續下去,貿易政策將由四個相互競爭派系的相對實力決定。
第一,開放派。主要由美國商界(如華爾街、航空航天業和大型農業企業)人士組成,他們希望看到政府權力被用來打開美國以外的市場,並創造一個美國和外國公司公平競爭的環境。他們從擴大互惠市場準入機會的角度考慮問題。自希拉里·克林頓2015年底決定不再支持《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定》(TPP)以來,可以說開放派人士在華盛頓一直處於劣勢。
第二,脫鉤派。他們希望看到美國與中國脫鉤,或者至少通過“友岸外包”或“近岸外包”將供應鏈多樣化,轉至不那麼敵對的地區,從而降低美國與中國相互聯繫的經濟和安全風險。自新冠疫情暴發以來,這一努力獲得了推動,不過《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定》最初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種脫鉤行動。
第三,迴流派。主要由有組織的勞工、政治支持者和某些特定行業從業者組成。他們希望看到大規模的經濟活動迴流到美國,即“回岸”而不是“近岸外包”或“友岸外包”。這個派別可以包括那些認爲美國國內政治始終高於外交政策的人士。
第四,阻撓派。他們不滿足於與中國(或任何其他美國當前或未來的對手)脫鉤,希望阻撓其他國家或地區可能威脅到美國軍事、技術或金融主導地位的技術或其他領域的進步。
“大棒”多於“胡蘿蔔”
這種描述體系可能會將近期的新聞事件梳理清晰,並有助於解釋更廣泛的事態發展。針對墨西哥、越南和日本的行動反映了迴流派相對於開放派和脫鉤派的優勢地位——開放派願意在市場準入方面做經濟“交易”;脫鉤派關注中國,但認爲擴大與其他國家的經濟聯繫有利於國家安全。
與此同時,不斷擴大的出口管制範圍及其不斷膨脹的域外野心表明,阻撓派佔據了上風。由於通過控制美元支付系統而實施制裁的能力令出口管制能夠進行,因此試圖建立替代機制的努力也會引發他們的憤怒。
這種格局也表明,全球南方國家要通過中國和其他一些亞洲國家走過的道路尋求發展經濟可能會遇到困難。這涉及全球製造業供應鏈的整合,也涉及技術和管理專業知識。但支持這種做法的美國政治派系——首先是開放派,其次是脫鉤派——已經輸給了迴流派。
與此同時,阻撓派似乎不僅要打擊中國,而且要減少中國與全球南方主要國家的經濟聯繫。尋求將世界第二大經濟體與其市場和供應商隔離開來的戰略將不可避免地給非洲、拉丁美洲和亞洲發展中經濟體造成附帶損害。
簡而言之,華盛頓對全球南方的主要政策配置似乎“大棒”(如制裁和關稅)很多,“胡蘿蔔”(如市場準入和通過整合全球供應鏈的技術轉讓)不足。與此同時,從人事公告來看,新政府將沒有開放派人士。
當選副總統萬斯顯然是迴流派。財政部長提名人斯科特·貝森特表示,他不僅願意使用關稅、制裁、出口管制和對美國市場的有條件准入作爲工具,而且願意使用美國的軍事保護傘作爲工具對盟友和對手實行經濟強制措施。這將使他成爲一名阻撓派人士,但也可能根據美國的實際情況接受選擇性脫鉤。
被提名爲美國貿易代表的賈米森·格里爾最近在衆議院中國問題特別委員會的證詞表明,他顯然也是一個對華強硬人士,但在其他經濟關係上,比如與墨西哥的關係,他可能更墨守成規,這使他與貝森特的立場保持一致。
那我們還有希望嗎?
也許還有,而這可能與特朗普本人有關。這位當選總統本人曾宣稱“關稅”是“字典中最美的單詞”。而另一方面,儘管特朗普喜歡將關稅作爲一種施壓策略,但他似乎對激烈的意識形態鬥爭不那麼感興趣。這也許便意味着他可以爲許多交易找到空間。(編譯/胡溦)
本文由美國“治國方略”網站12月23日發表,原題爲《特朗普喜歡關稅,但預計美國貿易政策會更加複雜》,作者爲美國昆西治國方略研究所高級研究員卡爾蒂克·桑卡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