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大林爲抗美援朝,提供了4大重要保障,這全是因爲信任毛主席
有人說,蘇聯在朝鮮戰爭中隔岸觀火坐收漁利。
他們眼睜睜看着中國軍隊跟老美拼命,替他們消除冷戰中的最大威脅,自己卻沒有派出一兵一卒,實在是太不仗義太不厚道了。
那麼事實真的如此嗎?
現在回頭看,斯大林不願直接對美宣戰,對前蘇聯來說不失爲一種三思而後行的謹慎選擇。
在整個抗美援朝期間,前蘇聯作出的貢獻可能遠遠超乎你的想象。
其實從戰爭打響的那一刻開始,蘇聯就已經秘密入局,暗中爲志願軍和北朝鮮人民軍提供了四大保障。
沒有他們提供的軍備和經濟支援,朝鮮戰爭的結果很可能會被改寫。
那麼,斯大林提供的“四大保障”都包括哪些?
他這麼做又是出於怎樣的考量呢?
美國前總統吉米·卡特曾自曝家醜,說美國是世界歷史上最好戰的國家。
據不完全統計,從1945年二戰結束到2001年世紀之交。
全世界153個地區總共發生了248次武裝衝突,其中由美國發起的多達201場。
隨後的二十多年來,美國又以所謂“反恐”爲藉口。
頻頻在中東地區發動對外侵略戰爭,已經奪去至少90餘萬人的性命。
就連去年爆發的俄烏衝突,實際上也是白宮在背後一手策劃的。
眼下不論是俄羅斯、烏克蘭還是歐盟國家,都希望停戰言和迴歸安寧,唯獨美國不依不饒,非要把普京往絕路上逼。
美國口口聲聲說要維護世界和平與穩定,把自己比作世界警察,殊不知這顆藍色星球上的最大亂源,正是他們自己。
在美國發動的兩百多場對外戰爭中,絕大部分都是以美國獲勝告終,發戰爭財已經成爲他們的慣用伎倆。
但在70年前,橫行霸道的美軍卻在小小的朝鮮半島遭遇了滑鐵盧,把他們打趴下的正是英勇的中國人民志願軍。
當代許多歷史學家回顧那場戰爭時,毫不吝惜自己的溢美之詞。
認爲那是近代戰爭史上的一場不可複製的奇蹟,因爲戰爭雙方實力差距實在是太大了。
那個年代的新中國剛剛成立不到一年,國內是老蔣留下一窮二白的爛攤子。
經濟實力在全球根本掛不上號,軍事方面雖然陸軍能打,但空軍卻幾乎是一片空白。
而在朝鮮戰場上,志願軍要面對的,是綜合國力世界第一的超級大國美國。
他們擁有武裝到牙齒的先進軍備,還有十幾個效忠追隨的軍事盟國。
相比之下,“人均不到三發子彈”的志願軍實在是太寒酸了。
但是戰爭的結果卻讓人大跌眼鏡,包括美械王牌師在內的各國精銳,被志願軍打得望風鼠竄,不出三年時間就舉了白旗,撤出朝鮮半島滾回了老家。
幾乎所有的國家都不敢相信,美軍在全世界一向沒有對手,爲何會敗在積貧積弱的新中國手裡。
其實,除了人民軍隊敢打敢拼的大無畏氣概之外,抗美援朝的勝利也有前蘇聯的一份功勞。
那麼,這場發生在鄰國土地上的大規模戰爭,是在什麼樣的背景下爆發的呢?
1950年初,北朝鮮人民軍轟轟烈烈的統一大業正在如火如荼地推進。
南韓政權龜縮在南方一角,連首府漢城都淪陷了,控制區域還不到半島總面積的10%。
眼看半島統一在即,美國偏要從中作梗,糾集十幾個西方國家,組成所謂的“聯合國軍”,粗暴干涉朝鮮內政。
表面上看,這場仗與中國關係不大,無論誰贏都影響不到中國,但這種想法實際上大錯特錯。
當時大多數國家領導人、都不主張出兵抗美援朝。
理由是中美軍力國力差距太大,跟世界第一強國作對勝算太。
應該韜光養晦專心實際,先把自己的實力提升上去再說。
但是偉大領袖毛主席眼光長遠,他一眼就看穿了美帝國主義的野心,表面上入侵朝鮮,其實真正針對的是中蘇兩國。
美國一面往南韓出兵增援,一面派第七艦隊進入臺灣海峽,挑釁中國的意味十分明顯。
一旦美軍在朝鮮半島紮下根,把軍事基地部署到中國的家門口,那咱們從此就住在了狼窩邊上,連自身的地緣安全都難以保證,還談何發展強大。
所以毛主席力排衆議,堅持“抗美援朝”的正確方針,決定不論有多麼困難,也要打好這場立國之戰。
很快,中國人民志願軍就奔赴朝鮮戰場,與朝鮮人民軍並肩作戰,共同抗擊美國侵略者。
儘管中美兩軍武器裝備差距很大,但是在彭老總的英明指揮下,人民子弟軍發揚“狹路相逢勇者勝”的精神。
與敵人鬥智鬥勇,締造了“上甘嶺戰役”“血戰長津湖”等衆多以少克衆的戰場神話。
留下了無數可歌可泣的壯烈事蹟。
戰爭持續了兩年零九個月,以美軍爲首的聯合國軍始終無法逾越北緯38度線。
無奈與中朝簽署了停戰協定,最終無功而返。
從二戰結束開始,美國靠販賣武器發家致富,一躍成爲世界第一強國。
對外也一直致力於構建一個、以美國爲主導的世界體系,在各個地區培植了一批跟班國家。
他們本想借出兵朝鮮樹立威信,沒想到消耗了大量的兵力和資金。
卻連一個小小的朝鮮半島都拿不下,敗在了剛剛成立幾年的新中國手裡,真是偷雞不成蝕把米,在世人面前顏面掃地。
那個時候,美蘇兩極爭霸的格局剛剛開始,美國落得如此下場。
對於蘇聯而言當然是天大的好消息。
但令人不解的是,對於這場發生在家門口的戰爭,前後打了將近三年的時間。
蘇聯人卻始終沒有宣佈參戰,最後簽訂的停戰書上,也沒有蘇聯的名字。
他們就像在觀看一場事不關己的表演,躲在角落一邊默默地觀戰,一邊在心裡偷着樂。
真相真的如此嗎?
朝鮮戰爭對於蘇聯而言,真的只是鷸蚌相爭漁翁得利嗎?
當然不是。
非但不是,蘇聯還是抗美援朝勝利的大功臣。
雖然斯大林自始至終都沒有直接對美國宣戰,最終簽署的停戰協議上。
也沒有前蘇聯的署名,但實際上,前蘇聯對這場戰爭的貢獻可能超乎你的想象。
從一開始他們就秘密入局,暗中爲志願軍和北朝鮮人民軍提供了四大保障。
沒有他們提供的軍備和經濟支援,朝鮮戰爭的結果很可能會被改寫。
對於是否介入朝鮮戰局,蘇聯領導人斯大林一開始是非常猶豫的。
這種猶豫主要出於兩個方面的原因,一是無法完全信任中國,二是擔心戰爭規模擴大化。
從小範圍的武裝衝突升級爲美蘇雙方的直接對抗,甚至引爆第三次世界大戰。
毛主席看出了斯大林的顧慮,所以在彭總老臨行前反覆叮囑,一定要獲得首戰的勝利,讓蘇聯對中國的實力刮目相看。
彭老總沒有辜負毛主席的重託,在第一個月內連連告捷,在沒有蘇聯空軍掩護的情況下,頻頻給予美軍重創。
斯大林這才意識到,自己對於志願軍的戰力缺乏認知,在是否參戰的態度上也太過保守。
很快,他就放下了對中國的猜疑,將此前保證的一系列軍事經濟援助落實到位。
那麼,蘇聯提供的“四大保障”,都包括哪些內容呢?
首先是出動空軍,彌補了志願軍在朝鮮戰場上制空權的漏洞。
在現代化戰爭中,空軍力量的重要性要比冷兵器時代大得多。
縱然志願軍有不怕犧牲的血性,但是在美軍飛機大炮的鋼鐵洪流面前,全靠肉身去硬拼無疑是不現實的。
抗美援朝爆發的時間,正值活塞戰機向噴氣戰機轉型升級的時期。
在世界各國空軍實力排行榜上,美軍一騎絕塵。
手握絕對優勢,而唯一能跟他們掰掰手腕的只有蘇聯。
志願軍剛剛入朝時,只有六個軍外加三個師,總兵力不到30萬人。
一沒有空軍,二沒有海軍,三沒有裝甲部隊,防空和反坦克武器數量也很有限。
1950年底,蘇聯在中國東北的中朝邊境上,部署了5個師的殲擊機。
其中戰鬥力最強的米格15,在應對美軍的F82戰機時絲毫不落下風。
當時中國的空軍力量剛剛起步,完全無法跟美軍相抗衡。
如果沒有蘇聯的空軍增援,中朝邊境的空中安全就無法得到保證。
美軍可以肆無忌憚地飛到中國領土上空撒野,抗美援朝將面臨極大的阻力。
隨着戰場上的節節勝利,第二批蘇聯空軍也秘密加入了戰鬥。
這一次派出的規模更加強大,總兵力超過15個師,飛機數量高達九百餘架。
其中七百餘架由中國飛行員駕駛,讓新生的中國空軍水平向前邁了一大步。
除了空軍以外,志願軍在陸軍方面,也得到了來自蘇聯的補強。
在戰爭初期,我軍一個軍的裝備,只能頂美軍的半個師,後來我軍按照蘇軍的編制。
迅速組建了106個現代化的陸軍師,包括56個步兵師、6個坦克師團、24個炮兵師、9個雷達團,以及大量特種兵團,大幅縮小了與美國陸軍的戰鬥力差距。
其次,斯大林向毛主席做出承諾。
在抗美援朝戰爭期間,承認並支持中方的主導地位,萬一中朝出現分歧,也會站在中國這一邊。
這項承諾看似無關緊要,實際上卻對最後的勝利起到決定性作用。
每到戰局關鍵階段,中朝兩國的指戰員往往會有不同的想法。
戰場局勢瞬息萬變,如果無法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
甚至因爲爭奪指揮權而引起內訌的話,將會給部隊帶來巨大的災難。
戰爭初期,朝鮮軍方在應對聯合國軍時屢戰屢敗,不思總結經驗教訓。
反而像愣頭青一樣,繼續貫徹自己的想當然戰術,該進的時候畏手畏腳。
該退的時候又想要擴大戰果,往往招致滅頂之災,跟身經百戰的彭老總完全不在一個水平線上。
第三次戰役結束後,北朝鮮軍被一時的勝利衝昏頭腦,認爲敵人大勢已去,嗷嗷叫地要南下反撲。
彭老總怎麼也想不通,這麼明顯的誘敵之計,爲何朝鮮人就是看不破。
還要拉着志願軍一起跳火坑,雙方爭執不下,鬧得很不愉快。
還好斯大林及時出面,命令朝鮮軍聽從彭老總的調遣,才成功避免了一次大規模傷亡。
第三點,則是爲朝鮮鐵路提供管理權保障。
志願軍遠涉千里赴他國作戰,每一糧一彈都要經過很長的補給線。
而鐵路作爲軍隊後勤補給最重要的平臺,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但是,朝鮮領導人不分輕重,不願捨棄鐵路的經濟效益,給志願軍的後勤保障造成了不小的障礙。
毛主席聞訊後很困惑,求我們出兵相援的是他們。
現在因爲一點蠅頭小利,霸佔鐵路不鬆手的也是他們。
最終還是斯大林出面調停,確立了軍事需求優先的原則。
將朝鮮鐵路交給中方全權管理,大大提高了鐵路的運輸效率,成爲抗美援朝最終勝利的決定性因素。
最後一點,考慮到新中國發展剛剛起步。
百萬大軍投入朝鮮戰場,會給國民經濟造成困難,斯大林還向中國提供了大量的經濟援助。
從1950到1952年,我國從蘇聯進口了90餘萬噸鋼材,150萬噸石油。
以及價值8.6億盧布的工業設備,蘇聯在華投資項目多達156個。
如此全面的大規模外資援助,在新中國歷史上堪稱史無前例,也爲一五計劃的成功推進注入了強勁動力。
總而言之,抗美援朝期間的蘇聯絕非坐收漁利,雖然斯大林出於長遠考慮。
並未直接出動一兵一卒,但卻在暗地裡爲中朝軍隊提供了“四大保障”,爲最終的勝利起到了關鍵作用。
最重要的是,抗美援朝對於當時的中國而言,還具有不可替代的現實意義。
這場較量結束以後,全世界都被志願軍強大的戰鬥力所折服。
中國的軍威和國際地位顯著提升,爲其後幾十年的發展奠定了深厚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