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次眼淚裡的成長密碼
新學期,5歲的俊俊已然褪去了小班時的稚嫩,小臉總是帶着笑,情緒管理能力也顯著提升。但在幾次尋常的戶外自主遊戲中,這個看似完成“蛻變”的孩子,卻接連四次落淚。他的表現像一顆投入湖面的石子,讓我對教育留白的藝術有了新的思考。
第一次眼淚:規則衝突中的情緒管理。“哇”……帶着哭腔的喊叫穿透了操場的喧囂。俊俊拿着半截輪胎站在廢墟般的“運動場”前,鼻尖通紅,眼含淚花。原來,孩子們自發玩“小老師”遊戲時,把他用輪胎精心搭的“運動場”當成了“教室教具”。
“這是我們的闖關隧道!”幾個孩子興奮地向我比畫。我蹲下身平視俊俊蓄滿淚水的眼睛:“需要我陪你和小夥伴說說你的想法嗎?”他吸着鼻子搖頭,轉身又抱起輪胎。建議的話語懸在空中,我選擇退後兩步,看着他邊抽噎邊重建“運動場”,稚嫩的肩膀一聳一聳,卻固執地要把每個輪胎的凹槽對齊。這,恰是情緒管理教育的起點。
第二次眼淚:社交困境中的責任承擔。拱門圍欄轟然倒塌的瞬間,俊俊的尖叫讓遊戲按下了暫停鍵。鵬鵬和安安僵在原地,三雙小皮鞋侷促地碾着塑膠地面。“可以幫忙修復城堡嗎?”我朝“肇事者”眨眨眼,同時以眼神示意倔強的安安參與修復。
當安安彆彆扭扭地扶起最後一個錐形桶時,我張開手臂把三個孩子攏進懷裡:“看,我們的眼淚變成膠水,把圍欄粘得更牢了!”懷中的俊俊破涕爲笑。
當抗拒的安安最終沉默着扶起錐形桶時,我告訴他:“你學會了承擔責任。”這既是對行爲改正者的激勵,也讓啜泣的俊俊目睹了化解衝突的多元可能。
第三次眼淚:物權認知中的替代思維。“我的沙包,我的沙包,嗚嗚……”追逐丟失的格子沙包時,俊俊的淚水浸透着對“專屬物”的執念。我詢問:“是這個嗎?”“不是,我的是有格子的!”尋找未果後,我嘗試提出替代方案:“試試和小朋友商量輪流玩,好嗎?”臉上掛着淚珠的他搖了搖頭,轉身跑向其他區域。
過了一會兒,我發現他已在材料櫃裡找到了替代材料。我忽然領悟,某些“固執”恰是兒童在不確定中確認自我掌控力的方式。此時的留白,反而催生了解決問題的原始動力。
第四次眼淚:集體協作中的價值認同。收納音樂聲響起時,俊俊正爲誰該收藍色輪胎和同伴爭執。我忍着沒上前,看他邊抹眼淚邊嘟囔:“我自己來收。”我剋制住立即安撫的衝動,轉而用“帥氣男子漢”的誇讚鼓勵他願意擔當。
當啜泣聲與疊放輪胎的碰撞聲奇妙共鳴時,俊俊的情緒宣泄與價值認同達成了微妙平衡。
從直接干預到適度退場,從替代解決到自主探索,教育者的角色正在悄然發生變化。俊俊第一次哭泣時,我選擇傾聽與陪伴,讓他學會平復情緒;第二次哭泣時,我通過引導陪伴,讓俊俊和安安都學會了承擔責任;第三次哭泣時,我啓發俊俊習得替代思維,讓他在尋找替代材料中學會自主解決問題;第四次哭泣時,我給予價值認同,讓俊俊在集體協作中找到自身價值。
當教師在安全邊界內給予孩子試錯空間,那些晶瑩的淚滴便會凝結成孩子自我成長的珍珠。正如蒙臺梭利所言,兒童通過自立獲得身體獨立,通過自由選擇獲得意志獨立,通過不受干擾的工作獲得思想獨立。
(作者單位系四川省成都市第二十一幼兒園)
《中國教育報》2025年03月16日 第02版
作者:陳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