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中國人吃太多肉”後,美媒又盯上了……

美國對中國電動車、光伏等綠色產業的打壓,害慘了秘魯的魷魚。可捱罵的,卻成了中國的漁民……

近些年,中國電動汽車產業的飛速發展,一度吸引了不少美國媒體的關注,因爲他們也認爲中國物美價廉的電動汽車,能推動美國這個燃油車大國,向清潔能源汽車轉型,從而阻止化石能源的過度排放進一步惡化正在威脅人類生存的氣候變化問題。

根據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的一篇報道,早在2021年時,燃油車的溫室氣體排放就已經佔到了美國總排放量的29%之多。英國廣播公司(BBC)亦在當時的一篇報道中稱,自2017年以來,美國運輸業是美國溫室氣體排放“最大的單一來源”,而燃油車的排放更是最主要的源頭。

CNN報道截圖

可儘管諸如美國的《洛杉磯時報》、《紐約時報》、《華盛頓郵報》等媒體,都曾多次在評論文章乃至社論中呼籲美國與中國在新能源汽車上合作,美國政府最終卻選擇了對美國、中國乃至世界都最不負責的做法:對中國的電動汽車加徵了高額關稅。

畢竟,把中國的電動汽車塑造成是美國的“敵人”,打上“妖魔化”的標籤,才能讓美國政府做到政治上利益最大化——既能給美國這麼多年來失敗的產業政策挽尊,又能不得罪化石能源利益集團的金主,還能做出“捍衛”美國利益的姿態。

《洛杉磯時報》報道截圖

可就在《洛杉磯時報》等媒體哀嘆美國這種貿易保護主義的做法,將導致美國在氣候變化問題上“付出代價”時,一些國家已經在承受美國在氣候變化問題上不思進取、還四處甩鍋推卸責任的惡果了——比如,秘魯。

自2023年下半年起,“厄爾尼諾”這種正隨着氣候變化問題惡化而不斷加劇的現象,就給拉美地區的漁業資源造成了相當負面的影響——根據秘魯媒體的報道,負責秘魯漁業問題的秘魯生產部在今年9月明確表示,去年2月至今年3月出現的強厄爾尼諾現象,已經影響到了該國備受歡迎的大魷魚的捕撈作業,因爲這種現象會給魷魚的生長週期造成負面影響。有秘魯海洋學院的專家還表示,厄爾尼諾會導致魷魚的種羣分散,進一步影響捕撈作業。

秘魯媒體報道截圖

同樣在關注厄爾尼諾現象對全球一些魷魚主要產區影響的,還有中國上海海洋大學海洋生物資源與管理學院的院長陳新軍教授。在最近一場由上海海洋大學與中國遠洋漁業協會發起的事關全球魷魚魚情的會議上,陳新軍就表示厄爾尼諾事件“對2024年開始的莖柔魚資源補充量產生了重大影響”。

而且,雖然厄爾尼諾現象在今年中上旬已經基本結束,但陳新軍認爲,這一異常氣候現象對於莖柔魚資源的影響會“有一個相當長的過程”,可能會持續到2024年年底和2025年年初,到2025年下半年纔會恢復到正常狀態。

陳新軍教授觀點

同時,耿直哥詢問的多名漁業領域的專業人士以及查詢到的權威資料也都指出,魷魚這種短生命週期的生物物種,很容易受到氣候變化的影響。一些資料還特別介紹了厄爾尼諾現象給秘魯漁業在過去半個世紀裡造成的幾次相當負面的衝擊。

資料顯示厄爾尼諾現象給秘魯漁業造成負面衝擊

然而,就當國內外漁業專家以及秘魯生產部都在指出氣候變化給魷魚捕撈帶來的明顯負面影響時,美國的《華爾街日報》卻不僅沒有反思美國政府和相關利益集團在氣候變化問題上的昏招頻出和不作爲乃至使絆子,不去檢討這給秘魯漁民造成的傷害,反而把秘魯魷魚減少的罪責,扣在了在遠洋規規矩矩打魚的中國漁民身上,稱是中國的“過度捕撈”害得秘魯的魷魚銳減。

美國《華爾街日報》報道截圖

可露餡的是,這篇打着“關心”秘魯漁民利益旗號的報道,在氣候變化這個對於秘魯漁業影響很關鍵的問題上,只輕描淡寫地提了兩次:一次是說中國外交部引用秘魯官方的說法稱秘魯魷魚減少是海洋溫度變化導致,另一次則是找來了一個供職於美國華盛頓一家海洋組織的“生物學家”,然後讓此人說出了秘魯魷魚減少的主因是“過度捕撈而不是氣候變化”這樣的話。

而且,這篇報道還提到有秘魯漁民說海里的魷魚變小了,並將這個原因也怪給了中國漁民的“過度捕撈”。可魷魚變小了,根據權威資料和漁業專家的介紹,恰恰是厄爾尼諾對魷魚生長週期影響的一個直接反映。

多篇文章截圖

而除了對學術界那麼多研究氣候變化對魷魚影響的權威資料的無視,《華爾街日報》這篇文章另一個露餡的地方在於,這篇炒作中國“在秘魯過度捕撈”的文章,卻根本拿不出中國漁船侵入秘魯海域的任何實錘證據,僅僅提到“有秘魯漁民見到過”。

然而,不僅秘魯官方在9月談及厄爾尼諾現象對於魷魚捕撈的影響時,特別強調了此事與所謂的“過度捕撈”無關,沒有外國船隻侵入秘魯的專屬經濟區,耿直哥諮詢的一些國內的漁業專家也給出了資料,顯示中國的遠洋漁船是在秘魯外面的公海上作業的。

一位幾年前報道過中國遠洋漁業話題的同事還告訴耿直哥,中國對遠洋捕魚控制得非常嚴格,如果有違規,回來會被罰很多錢。

中國外交部亦曾多次表示,中國不僅嚴格履行《聯合國海洋法公約》和已經加入的多邊漁業協定下的義務,還實施嚴格的遠洋漁業監管,對遠洋漁船違規違法行爲實行“零容忍”。

不過,《華爾街日報》的文章“最爲魔幻”的地方在於,文章的後半部分,又把話題扯到了中國在秘魯投資的銅礦乃至兩國其他的合作上。這當時就給了耿直哥“圖窮匕見”的觀感,讓人不得不懷疑《華爾街日報》這到底是在關心秘魯的漁民,還是在完成華盛頓挑撥中國和秘魯關係的“地緣政治任務”。

耿直哥會如此懷疑,也是因爲美國政府有過多次抹黑中國遠洋漁業的前科。2020年9月,中國的外交官更是在涉及秘魯漁業的問題上,與美方有過一次正面交鋒。當時美國駐秘魯大使館在境外的社交媒體上污衊正前往公海捕魚的中國遠洋漁船會威脅秘魯的漁業,我國駐秘魯大使館的社交賬號則直接發帖硬剛了美國的謠言,最後秘魯外交部也看不下去了,向造謠的美方表達了不滿。

中美使館在社交媒體上交鋒

所以,在如今耿直哥諮詢的漁業人士中,有人就吐槽說美國一些媒體和政客這種對中國遠洋漁業的抹黑,他們都已經司空見慣了,因爲基本上每隔一段時間就會出現一次。該人士還認爲,美國媒體之所以會不斷進行這種在專業人士看來相當低級的炒作,是因爲遠洋漁業對於普通人來說是相當冷門的,氣候變化問題又是一個需要一定認知門檻的議題,都不如煽動中國威脅來得直接和刺激——更何況這還能推卸掉美國在氣候變化上不作爲的責任。從“中國吃肉毀滅熱帶雨林”到“中國人吃魚毀滅秘魯魷魚”,都是這種敘事的體現。

然而,事實是,中國不僅沒有拖累世界,反而還在造福世界,反倒是美國這個自詡爲“山巔之城”的國家,往往表現得格外自私。這就又說回到了氣候變化這個事關人類命運的共同話題上:從電動車到太陽能光伏,中國生產的這些可以造福人類,緩解氣候變化問題的產品,幾乎每一個都遭到了美國的排擠打壓。

所以,前不久美國彭博社的一位專欄作家,就專門撰文對中國的光伏太陽能產業表達了認可,並狠狠地諷刺了美國政府的不作爲和對中國的小心眼。而最近,這位專欄作家又在另一篇文章中提到了中國爲了對抗氣候變化問題而發展的水電產業——只不過,他還提到了一個問題:由於氣候變化的問題在不斷惡化,乾旱等極端天氣的頻發也開始給水電帶來負面衝擊了。

可又是誰,在氣候變化問題上一直拒絕作爲,讓這場人類的生存危機變得越來越難以應對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