輸血需要的不總是血液 新模型有助應對全球血液供應短缺

輸血能挽救生命,但在全球範圍內血源嚴重短缺。假如輸血實際上並不總是需要血液呢?

近日,一個人體生化新模型表明,貧血或血液含氧量低的患者,可以通過輸入更容易獲得的血液替代品,進而獲得有效治療。該模型涉及了血管擴張、血液增稠和血流速率變化等對血紅細胞輸入的反應。近日,相關論文刊登於《應用生理學雜誌》。

美國斯坦福大學和加州大學聖迭戈分校等機構的研究人員還發現,使用血液替代品也可以消除輸血的有害後果。據觀察,由於不良副作用,每10年每單位輸血可能降低壽命。該研究的主要作者、斯坦福大學的李偉宇(音譯)表示,因此,合適的替代血液有助降低成本,並消除輸血的負面影響。

輸血是將血液成分直接輸送到患者血液循環的一種常見程序。但是,爲每位需要的患者獲取、儲存和運送正確血型血液的過程成本很高。此外,現有的血液供應遠遠不能滿足需求。

通常,輸入血紅細胞是爲了提高對器官和組織等的供氧。然而,研究表明這一過程也會使血液變稠,黏度增加可能會帶來新問題。

例如,新模型顯示,在輸血過程中,一些病人的血管沒有擴張,而且由於血液被額外的紅細胞增稠,也變得不容易循環輸送氧氣。研究人員表示,對於這些患者,無論貧血狀態如何,2單位輸血(目前最常用的輸血量)治療貧血都會減少其血流量。

研究合作者、加州大學聖迭戈分校教授Marcos Intaglietta指出,通常,人們弄錯了輸血目標——恢復血液攜氧能力,其邏輯目標應是恢復氧氣輸送能力。

不過,對一些患者來說,輸血會導致血管擴張,從而增加血液循環,最終向身體輸送更多氧氣。這揭示了輸血時血管擴張的貧血患者存在優勢。研究人員表示,該模型表明,輸血液替代品——如可以促進血管擴張的血漿膨脹劑,可能是一種更有效的增加氧氣輸送的方法。

該團隊的預測結果顯示,安全、低成本的血液替代品可以將輸血的總成本降低到1/10,同時顯著降低該過程的負面影響。他們表示,相關人體循環過程模型基於先前發表的關於哺乳動物對輸血反應的實驗。

“我們的模型確定了人體自然生理過程,解釋了多項觀察研究的結論,人們可以在不使用血液的情況下獲得輸血的好處。”該論文通訊作者、斯坦福大學教授Daniel Tartakovsky說。研究人員希望該發現將引導臨牀試驗,測試血液替代品增加氧氣輸送的能力。(來源:中國科學報 唐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