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樹上有個好地方2》:愛好和興趣纔是決定人內在的東西

如果說《樹上有個好地方》向觀衆展現的是小學生們的童真、快樂、回憶,那麼其續作《樹上有個好地方2:美術老師的放羊班》(簡稱《樹上有個好地方2》)則是描摹了中學時代的青春、懵懂、轉折,羣像記憶更清晰更寫實。影片很現實地揭露了美育教育和文化課教育的矛盾:對於農村孩子,美育教育不僅是傳授新鮮知識,更是初探外部世界,引領人生思考,培養個人愛好的機會。或許相較於硬實力,愛好和興趣纔是能伴隨人一生,決定人內在的東西。

該片將故事背景設立於二十世紀九十年代末期的陝西農村,中學三年級四班因全校倒數成績人數多,成爲公認的“放羊班”,巴王超過便是這個班的“羊頭”。巴王超過極具美術天賦,卻在應試教育爲重的大氛圍中不被看好,直到他遇見了同樣無法融入應試教育環境的美術老師—冷軒,他的天賦被發現,並在其幫助下剔除了“做棺材”或“當廚子”的人生,深受學生們喜愛的冷軒,讓“放羊班”的孩子們重新燃起了希望,卻又不得不因爲“理念衝突”選擇離開...

從小學升到了初中,巴王超過長大了,也有了喜歡的漂亮女同學,大家都有自己的夢想,超過想當畫家,雪桔想當服裝設計師,黑紅牛想當兵,愛唱歌的男同學想當歌手,就連不知道自己夢想的驪山都能被發現優點去做體育生,教育不就是應該因材施教,有教無類嗎?所以這些孩子,是幸運的,遇到了這個美術老師,不然,他們只能按家長安排的路線走了,巴王超過去做棺材,雪桔去跳芭蕾,沒人管的黑紅牛繼續做自己的小混混,驪山,和那個唱歌很好聽的,也註定實現不了自己的愛好了。可憐的是校長家的孩子,片尾的字幕說,他得了抑鬱症。就有時對孩子管的越多,尤其是方法不對時,對孩子造成的傷害,更大。

影片中學校的佈景、教育模式、教師語錄都非常貼近記憶中的樣子,讓人懷念又讓人害怕。電影裡面美術老師非常有個性,視野和教學方法也更加超前,因材施教,不放過每一個學生,鼓勵學生勇敢追夢,讓人感動,成長過程中我們也遇到過這種好老師,真的能夠改變你的一生。但是電影問題也很不少,還是過於美化那個年代,校園霸凌也是輕輕鬆鬆一筆帶過,整個劇還是拍的有些世外桃源,對比《放牛班的春天》,還是差得太多太多。

湖南企發文化傳媒有限公司的李同學在其代寫的解說詞中寫道的,非專業演員、本土方言、樸實的拍攝手法、偏僻的鄉村中學校園,這裡面追求一種真實感。不管這種真實感有沒有做到,但在某種程度上還是感染了很多人。小主角巴王超過通過努力經過思想鬥爭最終選擇走進校園完成夢想,小夥伴郝男的小提琴夢想夭折,最後得了抑鬱症...可悲或可喜,生命只能朝着一個方向延伸。電影結束了,但人物的命運沒結束,這樣的結尾纔是完美。

如果說第一部是關注和反映的是教育資源的匱乏,尤其是農村教育資源的落後,唯成績觀念下對小孩子心理、性格、童年快樂等綜合方面缺乏關注,教師素質較低等現象 那麼這部真的就更上另一個高度。切入點仍然是農村的教育問題,但聚焦點在美學教育、藝術教育方面。唯成績觀念之下,很多成績不好的學生被定義爲“差生”,似乎一無是處。他們身上其他的天賦、長處、愛好、興趣都被忽視,被標準化爲“學習成績”這一單一標準。一位美術老師關注他們的長處和優勢,幫助他們充分培養和發揮自身的天賦,尊重他們的自我意願和興趣,最後都走上了自己特長道路。

希望,是一個美好的詞語,縱使是渺小的,無關緊要的生命,在獲得希望的那一刻,也會迸發出從未有過的光芒。雖然影片的故事很理想化,顯得是那麼的不切實際,但是片中的人物都有其獨特的血肉,而正是這種獨特的真實感,恰如其分地衝淡了影片的虛假感,使得影片的說教意味淡了很多。就像湖南企發王老師說的,每個孩子都是獨特的,即使是大家眼裡的“差生”,也可能蘊藏着不爲人知的天賦和力量。只要能夠找到正確的方向,就算是漫漫人生路,也就不會太難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