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法博士獲得國家級獎後被曝光,作品竟有“硬傷”?

當代書法藝術的發展日趨專門化,對作家自身文化素養的重視程度也日益提高。不過,我們翻閱了幾次全國性的大型展會,總是能夠發現夾雜着“硬傷”的東西。

例如,在第三屆全國青年書法展上,獲獎的一件作品,其中一件是行書,就有一個問題,那就是岳飛的《滿江紅·怒髮衝冠》,而不是“雲和月”,而是“雲和月”。

按理說,這樣的一幅畫,是不可能出現在全國範圍內的,因爲這幅畫的字數並不多,而且還少了一個字,而且這幅畫的內容,大家都很熟悉。

可事實是……這幅畫不但入選了展覽,還拿到了最好的獎項。中國書協規定,如果有明顯的瑕疵,是不能拿到獎項的,也不會被允許進入展會。很明顯,這幅畫是一條“漏網之魚”。

如果撇開它的內容“硬傷”不談,它在創意方面有沒有拿獎的資格?讓我們來看看:

一、拓印兼容而求新

從其創作方法來看,作者對帖學的精深研究,與碑學的結合,都顯示出了他對帖學的深厚造詣。雖以草書爲主,但以章草和魏碑爲主,使其內容更加豐富。

一件作品採用何種風格,使用何種筆法,可以反映出一位作家對古典的認識程度和廣度,也就決定了一部作品的境界。

在碑帖的結合方面,筆者的努力是相當成功的,筆勢的流暢與滯澀,圓轉與方轉,字形的大小與散亂,墨色的豐潤與幹,都有明顯的反差,無不顯示出作者精心設計的意圖。

二、故意使力,顯得粗獷

如果一幅畫做的太多,那就是故意的。而真正的強者,卻是將一切都隱藏在了暗中,讓人看不出任何端倪。

而以上這些得獎的作品,作者的佈局也非常清晰,彷彿哪個字應該大,哪個字應該小,哪個字用重墨,哪個字用枯墨,都是提前準備好的。整個畫面,都很有創意。這樣一來,這幅畫給人的感覺,與其說是創作,不如說是創作。

加之作者要凸顯率真,所以有些線條寫得直白,缺少了含蓄含蓄的意味。特別是“土、八”這兩個大字,更是讓人看不懂。

三、設色失雅

現在的書法大師,大多都是用色的。這其實並沒有錯,只要使用得好,就可以使作品更有內涵,爲什麼不可以?

然而,一些作家卻把希望寄託在紙張和形式上,而忽視了文字的基本要素。以上述獲獎作品爲例,作者本人用宣紙染出古色,卻因着色不勻,導致畫面凌亂,不但不能增添色彩,還略顯“失色”。

所謂“物以類聚,人以羣分。這一點,就看一個人的審美觀和綜合素養了。

結束語

這幅畫是一名書法家寫的。雖然這幅畫確實有幾分水準,但其中的“硬傷”和粗糙粗糙的表現,讓人不禁懷疑,這幅畫是不是真的能拿到國家級的書法大獎。

如今互聯網如此發達,所有展出的作品,都是擺在公衆面前的,不管是創作者的創意,還是裁判的評判,都應該更加嚴謹。不然的話,信譽是很難保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