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店吸引顧客做文史兼賣菜 疫情改變民眾閱讀習慣

臺北市出版商業同業公會理事長趙政岷(右)和國家圖書館館長王涵青(左2)23日出席「臺灣閱讀與出版的急迫未來-臺北出版論壇2024春祭場」,與高中老師、學生、獨立書店、出版業者共同探討及尋找出版的未來。圖/中央社

「隨着民衆閱聽的選擇增加,對書的需求愈來愈低,書店要主動出擊創造需求!」島呼冊店創辦人林詩涵23日於出版論壇具舉例說,現在書店複合賣咖啡、辦講座、地方文史推廣,甚至是賣菜,就是爲了主動出擊吸引顧客。國家圖書館館長王涵青指出,疫情後民衆閱讀習慣也出現改變,電子書增加趨勢、閱讀書籍更偏好財經等。

書店黃金歲月已過

林詩涵指出,島呼冊店經營邁入第九年,許多人都驚訝獨立書店在現代還能活那麼久。她回憶,小時候的自己就是出生在「書店世代」,當時電視僅有三臺,爸媽也不敢小孩子看,「書籍」就成爲大家的必須品,也締造出版業最蓬勃的年代。

王涵青也表示,在新冠疫情過後,民衆的閱讀習慣與主題也產生改變,包括電子書借閱量逐年增加,過去最受歡迎的書籍分類在各類書籍,近年卻出現「文學」、「社會科學」與「哲學」等題材,社會科學又以理財議題最受歡迎。

書店主動創造需求

林詩涵說,現在大家的生活選擇增加,有Youtube、Podcast等平臺,導致書的需求愈來愈低,也不一定要透過閱讀才能累積知識。林詩涵強調,現在書店要做的事情反而「創造需求」,讓民衆進來書店有額外的價值,才能吸引到更多顧客。

她指出,現在書店樣貌開始改變,如透過選書,向顧客表現書店的特點,或打造良好的環境氛圍,甚至出現一些特色經營的書店。林詩涵也舉例說,有花蓮書店也做地方文史的工作,推出阿美族語的繪本;有書店跟地方創生結合,也有書店兼職賣青菜的,但核心就是「創造價值」,並跟民衆生活連結在一起。

閱讀形式不再單一

高中圖書館主任、作家宋怡慧也指出,現在學生學習的方式愈來愈多元,有人喜歡透過圖像學習,有學生善用聽覺,聆聽Podcast吸取知識,閱讀與學習的形式不僅限於視覺。但她也強調,閱讀的核心仍關乎生存、思考、學習與快樂,尋找人生的答案。

【更多精采內容,詳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