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季投資盤點 太陽能資產抗跌

臺灣量化交易協會理事長吳牧恩指出,盤點第一季的投資組合,發現持有的太陽能資產年化報酬率仍能維持在12%,和去年同期相似。吳牧恩表示,先前是以分散風險的角度配置太陽能資產,因爲太陽能發電獲利和景氣一點關係都沒有,雖然12%的年報酬在牛市時並不起眼,但在這種黑天鵝事件的抗跌性就非常突出。

吳牧恩表示,在各國政府大力推廣綠色能源的政策下,2019年股神巴菲特旗下的「波克夏海瑟威能源」加碼投資150億美元在太陽能產業、貝萊德基金目前在風能和太陽能等大型可再生能源領域也投資50億美元;在臺灣則有包括臺積電計劃砸新臺幣600億元在屏東興建臺灣規模最大的太陽能電廠、萬家香投資新臺幣60億元、中租迪和持續加碼新臺幣100億元,還有數家大型金控也相繼投入此一產業。

這些壽險和大型企業之所以願意進行大規模的投資,就是看中太陽能資產「穩定、長期、可預測」的特質。太陽能資產的穩定獲利來源,除每天會升起的太陽外,就是信評AA級的臺電公司配合政策提供長達20年的購電合約。

在全臺投資70個電廠的微電能源公司董事長王愍迪進一步指出,綠能產業的政策紅利加上電廠成本下降,創造了一個天時地利的環境,吸引各廠商搶進。

王愍迪分析和我們政策軌跡類似的德國與日本,在購電補貼下都有一段「急速發展」期。2016年臺灣設定「2025年非核家園」,訂下太陽能發電20 GW的目標,並搭配電費補貼政策,幾乎可以確定整個太陽能市場大餅在未來三年會繼續爆發性成長。在各企業與金控都願意投入的趨勢下,太陽能產業的金流也愈來愈順暢。在更好的金流架構下,將能加速電廠建置。更重要的是,透過金融創新能發展出多元化的投資方式,讓綠能崛起潮從企業擴散至一般投資人,共享太陽能資產穩定的特性。如此政府的政策可以貫徹到最後一哩路,成爲政府、企業、民間三方都贏的最佳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