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內卷下一站,AI Agent
作者 |辰紋
來源 |洞見新研社
2024年除夕夜,OPPO在央視春晚即將開始前舉辦了一場“史上最短髮佈會”,OPPO首席產品官劉作虎宣佈,“OPPO正式進入AI手機時代”。
春節假期剛過,魅族又公開表示,將停止“傳統智能手機”,轉型“All in AI”。
從最初提出概念,到如今,幾乎所有品牌密集推出AI手機新品,不過半年時間。
特別是蘋果在WWDC上發佈Apple Intelligence後,國產手機們將創新方向一致性的瞄準了AI Agent。
順延着這一趨勢,手機行業出現一個非常明顯的變化就是,過去行業內卷的中心是各種參數配置和芯片影像的能力,現在則由AI Agent接棒了。
01 蘋果跟了,又好像沒跟
與在摺疊屏上遲遲未有動作形成反差的是,蘋果對於AI的跟進非常積極。
6月份的WWDC上,蘋果推出了類AI Agent產品Apple Intelligence,可幫助用戶實現校對文本和提供緊急郵件摘要、優先置頂推送、生成創意圖片等功能。
爲了更方便調用AI功能,9月問世的iPhone 16系列甚至專門加了一個物理按鍵。10月29日,蘋果推送iOS18.1更新時,Apple Intelligence正式上線,當時,庫克發文激動地表示,“這將是一個新時代的開始”。
不過遺憾的是,由於監管政策的原因,目前Apple Intelligence上線中國市場依然遙遙無期。
庫克10月23日到訪新浪微博總部,被問及Apple Intelligence何時入華,庫克迴應稱,“我們正在努力推進,這背後有一個非常具體的監管流程,我們需要走完這個流程,也希望儘快將它帶給中國消費者。”
事實上,OPPO今年1月份發佈Find X7系列時,就已經上線了一批AI功能,新機接入了70億端側大模型,支持AIGC消除、AI通話摘要、AI畫師等近百項AI功能。
4月份華爲發佈Pura70系列時,將智能助手升級爲“小藝智能體”,此時AI Agent的概念開始在手機行業中成形。
趁着Apple Intelligence還未進入中國市場的空檔,中國手機也加快了AI Agent的上線步伐。
蘋果推送iOS18.1更新的當天(10月29日)晚上,小米發佈搭載澎湃OS 2系統的小米15系列,著名的“小愛”同學升級爲“超級小愛”,定位AI助理,可以幫助你記、幫你找、幫你執行,小米稱其爲全生態AI智能助手。
緊接着的第二天(10月30日),榮耀發佈首款搭載AI Agent的榮耀Magic 7,且前段時間發佈的AI操作系統——MagicOS 9.0也集成在Magic7中,YOYO助理升級爲YOYO智能體。
榮耀Magic 7新上線的YOYO智能體具備模糊理解、界面識別、自動執行、一語到位等能力,可以支持單指令系統級任務執行、第三方應用任務執行甚至多應用協調執行等多種模式。
發佈會現場,榮耀CEO趙明現場演示,用Magic7自動下單2000杯瑞幸咖啡,送給現場的參會人員,趙明總結爲實現了“AI一句話的事兒”。
與中國手機在AI Agent方面的突飛猛進形成對比,還未在中國市場上線的Apple Intelligence並沒有想象中的那麼好用。
據彭博社爆料,蘋果公司的內部員工認爲,該公司在人工智能的開發方面落後競爭對手至少兩年的時間。
蘋果內部研究也顯示,與蘋果AI技術加持的Siri相比,ChatGPT的準確率要高出25%,且能夠回答的問題類型多出30%。
02 爲了銷售,也爲爭奪新的流量入口
從技術的發展趨勢來看,智能手機與大模型的結合是必然結果。
一方面,就像前阿里CEO張勇說的那樣,“所有產品都值得用大模型重新升級”,另一方面,手機作爲一個包含了大量用戶私人數據、習慣偏好並貫穿着生活與工作的智能終端,其本身也是一個非常適合生成式AI落地的平臺。
雖然目前AI手機和智能手機沒有出現明顯的分界,成爲兩種不同的品類,但AI對智能手機的改變卻在實實在在的發生。
vivo副總裁、OS產品副總裁、vivo AI全球研究院院長周圍分享自己以及vivo對AI的認知時表示,“AI在手機上的賦能只是增強了原來的用戶體驗,大家對於手機的需求沒有發生變化,只是大模型能讓它的交互更自然更符合直覺。”
一加中國區總裁李傑在接受媒體採訪時也曾表示:“AI對智能手機行業發展的影響,不是在某一個時刻會迎來突變,這種影響是漸進式的而不是爆發式的,就比如說,過了3年以後,你發現3年前的手機你不想用了。‘缺乏AI體驗’就會是其中一個因素,尤其是當AI開始改變用戶使用習慣或者深入嵌套某一個使用場景後。”
如此一來就很好理解了,與過去廠商們不斷在系統、芯片和影像功能等方面的競賽一樣,通過AI Agent來提升產品體驗,其最終目的都是迴歸到“多賣手機”的原點。
IDC預測估計,2024年生成式AI手機的出貨量將同比增長364%,達到2.342億部。到2028年,全球生成式AI智能手機的出貨量將達到9.12億部,2024-2028年的複合年增長率爲78.4%。
就像摺疊屏一樣,一個如此大的增量市場,任何一個手機廠商都不會輕易放棄。
除了繼續保持產品的競爭力,手機廠商內卷AI Agent更深層次的原因在於對新商業模式的FOMO(Fear of Missing Out)。
現在我們通過手機獲取服務,大多通過各種獨立的APP,比如,點外賣用美團餓了麼、打車用滴滴高德、購物用淘寶京東拼多多……
AI Agent的出現,讓上述服務的入口直接變成了像Siri、小愛、YOYO這樣的智能助手/智能體。
一個很典型的場景,趙明在發佈會現場通過YOYO購買了2000杯瑞幸咖啡,這個服務需求是在哪個平臺下的單呢?美團?餓了麼?還是瑞幸官網?
很顯然,在AI Agent面前,不同的外賣平臺爲了爭奪這筆訂單,背後會進行激烈的競爭與博弈,在這個過程種,一定會誕生一個新的商業規則對外賣平臺的競爭進行“仲裁”,而這個新的商業規則也就是各手機廠商們獲取增量營收的所在。
03 競爭焦點在端側和芯片
回到手機競爭的現實,當大家都有AI Agent時,如何分出個高下一二呢?
我們知道,大模型的能力與算力規模成正比,這也是說,AI手機仍要回歸到模型規模與算力的競賽中來。
一個很現實的問題,由於手機中存有大量個人隱私,因而很多用戶對手機上雲,採用雲端計算來解決算力問題非常牴觸。
今年6月,蘋果官宣與OpenAI在AI方面達成合作後,伊隆·馬斯克當即表示,“如果蘋果敢在操作系統整合OpenAI,我會在我的所有公司禁用蘋果,這是不可能接受的安全侵犯。”
趙明也表示,“因需要照顧用戶隱私與安全,在未獲得用戶過去十年工作情況的前提下,雲側大模型無法寫出報告,所以真正幫助用戶更好管理自己事情的時候還是要靠端側AI能力。”
其實,不光光從用戶數據泄露的方向考慮,與雲端大模型相比,端側大模型還具有顯著的成本優勢。
雲端大模型需要雲廠商的算力支持,因此產生高昂的費用。例如,vivo曾透露,若其3億用戶每天調用大模型10次,每日運算成本高達3000萬元,年均成本可達90-100億元。
站在技術層面,手機廠商們在有限的硬件條件下讓大模型落地在手機中,其最大的挑戰在於對端側大模型的輕量化“改造”,即通過對模型進行壓縮和優化,使模型在不影響性能的前提下,減少計算和存儲的需求。
當模型算法的問題解決了之後,AI Agent接下來要比的是算力的大小,此時,又回到了芯片競賽的老路上。
我們可以發現,今年以來,手機和芯片廠商在推新品時,均步調一致的向AI方向傾斜,儘可能的滿足越來越多的AI算力需求。
比如,隨iPhone 16系列發佈A18 Pro芯片,採用16核神經引擎,算力爲35 TOPS(即每秒35萬億次操作),與採用雙核設計的A11芯片相比,算力提升了差不多58倍。
同樣,緊跟在A18 Pro後面,聯發科發佈的天璣9400採用第二代全大核架構,也着重在AI能力上進行了增強,其搭載了聯發科全新的第八代AI處理器NPU 890。
天璣9400在端側長文本理解能力以及AI模型文本支持長度方面進一步提升,並且支持50Token/秒大模型運行速度,再加上對多模態AI模型的支持,使得手機能夠擁有更多的AI應用場景。
此外,像高通新發布的驍龍8至尊版,也採用全大核結構,包含兩個最高主頻 4.32GHz 的 Phoenix L 超大核心以及 6 個最高主頻 3.53GHz 的 Phoenix M 大核心,單核性能提升45%,多核性能提升45%,由於驍龍8至尊版集成l Hexagon NPU,其AI性能也提升了45%。
04 結語
無論是大模型的“變小”,還是芯片算力的增強,兩者都需要找到自己的平衡點,前者關乎智能體的智能程度,後者與功耗相關,將這兩部分串聯起來,則構成了用戶體驗好壞的關鍵因素。
事情變得明朗起來,手機廠商們若要在AI時代仍能佔據競爭主動,那就必須在 “模型輕量化-高算力低功耗-用戶體驗”這道不可能三角的解題中拿到高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