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個「本土基因資料庫」落地 估每年逾2萬癌友受惠

國衛院攜手醫界與藥廠,打造臺灣首個本土基因資料庫,預計每年逾2萬名癌症病人受惠。記者曾學仁/攝影

癌症長期位居臺灣10大死因之首,2023年的相關醫療支出近1400億元,佔國家總醫療預算近2成,而次世代基因定序檢測(NGS)被視爲重要武器,國衛院攜手醫界與藥廠,打造臺灣首個本土基因資料庫,預計每年逾2萬名癌症病人受惠。

NGS在本月正式納入健保給付,健保署長石崇良說,將涵蓋14種實體腫瘤和5種血液腫瘤,給付區分爲BRCA、小套組、大套組等三種,依檢測基因數支付不同點數,最高支付定額3萬點,另依專家建議各癌別之檢測時機不同,每人每癌別可終生給付一次。

石崇良表示,NBCT是臺灣最完整的生物資料庫,將資料分爲臨牀醫師判讀的PDF檔,以及由電腦判讀的Raw Data,當患者移動到不同機構,不需要再從新做一次檢測,而Raw Data將可用在品質檢測、未來給付項目評估、新藥研發或檢測方式開發的材料來源。

國家衛生研究院長司徒惠康表示,國家級人體生物資料庫整合平臺(NBCT),整合來自31個例數醫院、3個隸屬研究機構、1個隸屬政府機構、1個隸屬於大學,爲臺灣大學醫學院的「臺灣腦庫」,該平臺目前受理148件學術界申請案、32件產業界申請案,已開放給合作醫院團隊和藥廠申請分析運用。

司徒惠康指出,NBCT目前已收案近2000例,分別爲肺癌604例、胰臟癌445例、食道癌291例、胃癌349例、膽管癌204例及膽囊癌41例,這些寶貴且數量大的臺灣本土數據,可與全臺產學研醫界共享,更有助推動運用真實世界證據作爲藥物研發、藥品上市登記及健保給付評估的重要依據。

臺大醫院癌醫分院院長楊志新說,透過基因檢測和智慧化分析,使醫師能做出更精確的臨牀決策。期望能大幅改善病人的治療效果和生活品質,同時降低無效用藥,使健保預算更有效地被利用,以肺癌基因和生物標記檢測爲例。

臺灣癌症基金會董事賴基銘認爲,將NGS納入健保給付是一項重大突破,將NGS納入健保給付是一項重大突破,不僅大幅減輕了癌症病人的經濟負擔,也爲他們帶來了實質的希望,可使病人可以得到更精準的治療建議,從而提高治療的有效性和成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