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次!滬港高校聯合這樣培養金融科技複合人才
《科創板日報》9月10日訊(記者 邱思雨 特約記者 陳俊清) 上海交通大學與香港中文大學於9月9日宣佈聯合啓動金融科技整建制本科雙學位項目,旨在通過跨學科交叉融合的教育模式培養具備商科與工科雙重背景複合型金融科技領域人才,爲內地和香港兩地高校首家深度合作的整建制本科雙學位合作項目。
《科創板日報》記者獲悉,本項目依託於上海交通大學的安泰經濟與管理學院和香港中文大學的工程學院,頒發經濟學學士和工學學士學位。採取“2+2”聯合培養模式,即第1、4學年在上海交大學習,第2、3學年在港中文學習。學費雙方互免,學分互認。計劃於2024年下半年在兩校同步招生,第一屆學生將於2025年入學。
▌人工智能重塑金融業人才
關於該項目的設立背景,上海交大安泰經管學院副院長、中銀科技金融學院執行院長劉少軒表示,人工智能技術,在不斷的重塑金融業。“無論是產品設計到流程優化,到模式的創新,都產生了非常多的影響”。
劉少軒認爲,當前金融行業人才從事的工作有一部分被人工智能技術取代,集中在智能客服、智能營銷方面。同時,AI也不能全面替代人力。“比如金融機構的智能風控和智能投顧,人工智能並不能深度替代,因爲這方面的人才要有非常紮實的的經濟金融知識和理論底層邏輯,而人工智能技術並不能完成高層次的金融人才工作”。
對於金融人才,劉少軒從兩方面發表看法。一方面,金融人才要具備技術知識的支撐,纔可以更好的去面對未來金融產業的發展。“金融人才不是被AI替代,而是會被掌握AI技術的新型的金融人才替代”。另一方面,現在的大量的量化交易背後都是算法與模型,已不再需要人去交易,但算法的設計需要具備紮實金融功底的人才推進,僅僅懂得人工智能、大數據、區塊鏈的技術,但是沒有紮實的金融功底無法設計出創新的算法和模型。
基於以上發展情況,劉少軒認爲人才的培養要多學科交叉,順應數字經濟和人工智能對跨學科融合的需求,推動金融科技的高質量發展。
▌金融科技需要複合型人才
隨着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金融科技的未來將更加多樣化和複雜化,培養具備紮實金融背景和技術能力的高端人才顯得尤爲關鍵。上海市的《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十四五”規劃》,以及香港的《金融科技2025策略》,均明確了推動金融科技高質量發展和培養高水平金融科技人才的戰略目標,強調了對複合型金融科技人才的迫切需求。
“金融科技的出現發生在金融機構的辦公的自動化,數據化,無紙化。當所有的交易都轉爲線上的時候就會累計大量的數據,基於數據的決策讓金融決策變得更科學化。”香港中文大學工程學院金融科技項目主任陳南如是說。
基於此,香港中文大學科技金融課程強調金融基建,包括機器學習,人工智能的應用。該課程也瞄準了新型的金融科技領域,包括區塊鏈、包括機器學習、大數據、以及自然語言處理,大模型等在內。
同時他表示,金融科技是一個跨學科的領域,除了瞭解對科技如何在金融當中發揮作用,也要充分的意識到它對經濟、社會以及法律和監管方面產生的影響。對此,香港中文大學與和商學院、法學院、和社會科學院的合作,提供跨學科的培訓。
對於交大安泰經管來講,其課程更強調金融科技理論。根據上海交通大學安泰經管學院項目學術主任萬相偉介紹,校方將設置與產業、政策以及技術轉移、管理,科創企業的估值,公司治理,風險管理等相關的課程,使得科學和技術充分的結合。
總的來說,商科課程側重於科技金融,即金融如何支持科技創新;工科課程側重於金融科技,即如何利用技術推動金融創新。而商科與工科結合的課程體系,使學生能夠同時獲得金融和技術的深度理解,體現金融科技項目交叉學科特色。
▌着眼長三角合作
對於本次合作,劉少軒表示,此前香港中文大學的內地拓展更多聚焦粵港澳大灣區,如香港中文大學深圳校區的建設。而這一次合作,香港中文大學更着眼於長三角經濟體。
站在產業發展的角度,上海作爲全球國際金融中心不僅僅是金融創新的策源地,還是金融創新應用的應用中心,從最新發布的福布斯榜全球金融科技獨角獸企業所在地的統計數據,上海有40家的金融科技獨角獸,位列全國第一。從產業需求的角度,長三角是中國的金融科技產業發展的聚集地,有旺盛的高層次人才的需求。
此外,項目也有利於促進注重跨文化交流。據《科創板日報》記者瞭解,該項目招生名額爲30名(內地學生與港澳臺及國際生各15名),參與該項目的來自各地的青年將在4年時間朝夕相處生活於滬港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