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智症5大異常語言模式 醫:一直說「然後」是警訊
依統計資料顯示,臺灣阿茲海默症患者人數已超過10萬,且有持續增長趨勢。(示意圖:shutterstock/達志)
依統計資料顯示,臺灣阿茲海默症患者人數已超過10萬,且有持續增長趨勢。醫師指出,研究發現,大腦退化最早會影響語言功能,包括詞窮現象、分類錯亂、敘事簡化、逃避指令,以及專業詞彙流失,都是關鍵預警訊號。其中敘事簡化像是「然後」連篇、缺乏細節表達,恐暗示語言組織能力減弱。
胸腔暨重症專科醫師黃軒在個人粉專發文表示,阿茲海默症是一種常見的神經退化性疾病,主要影響老年人,導致記憶力、思維能力和行爲的逐漸衰退。由於早期症狀不明顯,許多患者在確診時已進入中期,從而錯過最佳干預時機。
黃軒接着提到,大腦語言網絡涉及顳葉、額葉、海馬迴等多個區域,阿茲海默症最早從內側顳葉開始退化,影響詞彙提取與語意處理。根據美國神經學期刊研究指出,語言障礙平均比記憶衰退早2~3年出現,這纔是關鍵預警訊號。他並整理出以下5大異常語言模式,以供民衆參考:
1、詞窮現象:用模糊詞取代具體名稱,舉例來說,患者可能無法想起「雨傘」,會說「那個......下雨用的東西」。研究顯示,顳葉前部萎縮會削弱詞彙檢索能力,患者每分鐘能說出的名詞比健康者少40%。
2、分類錯亂:混淆物品的屬性,例如將「智慧型手機」稱爲「小電視」、把「蘋果」說成「橘子」。若進行功能性磁振造影檢查,會發現這些患者大腦中負責分類的角回區域活化程度顯著降低。
3、敘事簡化:失去細節描述能力。由於額葉功能退化導致語言組織能力下降,患者使用連接詞(然後、後來)頻率比常人高3倍。例如描述假日活動時,會說去公園,「然後」走路,「然後」看到花,「然後」回家。這種「然後」連篇、缺乏細節的表達,可能暗示語言組織能力減弱。一旦發現3分鐘的日常對話中,每句話少於7個字且缺乏形容詞時,可能是警訊。
4、逃避指令:無法說明操作步驟,例如當被問到「如何使用微波爐」時,患者會轉移話題爲「現在的機器太複雜了!」這反映執行功能障礙,大腦無法規劃多步驟任務。臨牀研究發現,此現象與前扣帶皮層萎縮密切相關。
5、專業詞彙流失:特定領域能力衰退,例如擅長烹飪者說不出「汆燙」,改用「用熱水弄熟」;資深編輯忘記「校對」等術語。這屬於語意型失智症特徵,患者保留日常對話能力,卻喪失其專業上特定知識庫的專業術語。
黃軒提醒,上述的語言異常需持續6個月以上才具臨牀意義,若僅「單次失誤」可能是正常老化。若年紀尚輕卻有這些語言異常狀況,可先確認是否是太焦慮、慌張所致,不用過於擔心;但若發現家中長者符合多項徵兆持續好幾個月以上,就該至神經內科接受全套認知評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