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時刻刻》—— 一個女人一生中的某一天,即是她一生的寫照
電影:《時時刻刻》
類型:劇情、愛情
導演:史蒂芬·戴德利
編劇:戴維·黑爾、邁克爾•康寧漢
主演:梅麗爾•斯特里普、妮可•基德曼、朱麗安•摩爾
上映時間:2003年2月14日(美國)
英國女作家、意識流文學代表人物艾德琳·弗吉尼亞·伍爾芙被譽爲二十世紀現代主義與女性主義的先鋒,《時時刻刻》是根據其小說《戴羅薇夫人》改編,兼具作者自傳性質的電影。
伴隨片頭鋼琴曲快速跳躍如時間流水般流淌,絃樂兇猛如波濤洶涌,保持高亢快速激進的節奏,預示大事即將發生。通過高超剪輯水平將三個不同時空女性的一生濃縮到一部小說的體量當中。
時空不同,但不同時空下的輪迴卻是驚人的相似,“一個女人的一生,在某一天,就那一天,恰恰在那一天,即是她的一生。”她們渴望跳出生活的困境,活出自由的人生,苦苦尋覓換來得失幾何,究竟是什麼困住了女人的一生?
這是三個女人的故事,她們在不同時空下與一部叫《戴羅薇夫人》的小說結緣,各自即將舉辦一個慶祝聚會,所有人都相信她們可以應付,只有她們自己知道可能不可以。
01
“我獨自一個人在深淵,在深不見底的黑洞裡掙扎,這些只有我自己清楚。”
1923年英國里士滿的維吉尼亞·沃爾芙正在創作生前最後一部小說《戴羅薇夫人》,邀請姐姐一家到家中做客。她飽受精神疾病困擾,在丈夫倫納德的支持下堅持創作,不過精神世界中的滔天巨浪幾乎要將她吞噬,她打算完成小說後離開世界,不再拖累丈夫,尋求真正的自由。
圍繞維吉尼亞的是醫生、家人的看護,她能感受到周圍人對自己的好,可是這些並不能填補內心吞噬能量的黑洞,她無法控制扭轉人生的走向。承認自己的痛苦,還是相信當下的痛苦是不正常的,一個人的內心感受和行爲居然是需要被其他人允許且承認的,沒有比這更徹底的否定了。
02
“人終有一死。不,我不能。”
1951年美國洛杉磯的勞拉·布朗即將迎來第二個孩子,她要爲丈夫慶祝生日。勞拉是一個美麗優雅的家庭主婦,可是丈夫並不瞭解她,丈夫在生日派對上當場說出自己當年在戰場上想娶的女人是另一個人。
當勞拉閱讀維吉尼亞寫的《戴羅薇夫人》的時候,突然發現自己陷入了無盡的痛苦中。她戰勝了自殺的念頭,在生下第二個孩子之後離開了家,到加拿大一家圖書館做管理員。這些早都被年幼的兒子理查德看在眼裡,他細膩敏感的神經記錄了母親的情緒變化和一舉一動,爲日後成爲一個詩人甚至是走向精神崩潰埋下了伏筆。
03
“戴羅薇夫人,早安。”從那一刻起,我就被困住了。
2001年美國紐約市的克莉莎是現代版的戴羅薇夫人,一個女同性戀者。克莉莎要爲自己深愛的朋友理查德舉辦慶祝獲獎派對,理查德就是勞拉的兒子,一個才華橫溢卻因艾滋病、精神疾病困擾的詩人。一天早上,理查德拍了拍她的肩膀叫她戴羅薇夫人,因爲她和戴羅薇夫人的名字一樣,都是克莉莎。
理查德不想參加自己的獲獎慶祝派對。寫作是一種自我暴露,只有當事人會反覆糾結疾病困苦與榮耀成就孰輕孰重,以健康換來的榮譽真的是相互可替代的等價交換嗎?這是一個很難回答的問題。
克莉莎常年照顧患病的理查德,突然在忙碌中擡起頭,她覺得自己被困住了,一直在欺騙自己堅強,其實她很累,她不願意承認。
04
是什麼困住了生活中的無數個維吉尼亞、勞拉、克莉莎?
是微不足道的空虛日常,是選擇自己真正熱愛的人和事,是放棄裹挾你至死的責任和習慣。從循環往復的日常生活保持新鮮活力,認識自己,選擇真心熱愛的生活方式,選擇幸福卻可以不被幸福綁架。
曾經世界有無數可能性,當她們滿懷希望選擇一種時,其他可能性就消失了,成爲一個困局,幸福是你相信自己是幸福的一瞬間,而不幸福時,卻可以爲不幸福找出千百個理由。
她們當初不理解幸福爲何物,直到有一天發現自己的人生選擇不過是被其他人和事左右出來的結果。“幸福的生活”假如不適合一個人,就是他人之蜜糖,吾之砒霜,周圍世界慣以爲常的出路像打包廢品的包裝帶,時刻提示你是個沒事找事的廢物。
05
人生困境的盡頭是吞噬身體和靈魂的精神黑洞
有的人精神世界中有一條寬闊的被情緒主導的大河,他們像在河上漂流的人,無處靠岸,心靈無處依憑,缺乏走入現實的通道,他們人生的主題是逃離漂泊的困境。
常人能想到的方法大多都曾試過,卻不見得奏效,他們千方百計地要在河上架起橋樑通到河岸上,千方百計地調低敏感度,阻止每個細胞不停地吸取外界細微的干擾,防止河水過於洶涌。可是,他們逃離困境的行爲本身已經成爲一個困住他們的“困境”,就如維吉尼亞、勞拉、克莉莎口中看起來平靜幸福卻已失控的人生。
人們天然地對女人如何成爲一個女人有先入爲主的定義,必須要在家庭、社會等場合中表現得像一個合乎規範的女人,必須要在被定義的幸福中感到幸福,個人感受的自由與社會評價體系之間的矛盾往往是由個人作出妥協。
維吉尼亞經歷父母離世家庭變故,身患精神疾病,但她從未停止過對自己的救贖。勞拉在一個幸福的冠冕堂皇的家庭中逐漸喪失自我,演夠了賢妻良母,她渴望做自己,真正地愛恨。克莉莎把自己的愛而不得轉化爲日復一日地爲他人付出,所以她那不堪重負的精神世界中的河流隨時爆發,拒絕假積極、假樂觀。
小說家維吉尼亞在完成作品之後選擇離開大家,她不想再拖累丈夫,在現實中,勞拉的兒子理查德終生都沒走出原生家庭的陰霾,雖然成爲一位優秀的詩人,但是失去了健康、生命。
天生的生理構造,無法癒合的精神創傷,敏感多思造成超負荷的精神壓力導致的疾病,像是原罪,人們可以理解血小板低會導致凝血困難,卻不能理解精神世界的差異。假如你足夠尊重一種疾病,不會讓有腿病的人去跑步,不會讓心臟病、高血壓患者去蹦極,極少有一種疾病被如此的污名化,把一個人精神能量的耗竭當做無理取鬧,企圖用單純的生活方式糾正,試圖用“魔法打敗魔法”,讓他們捱餓受困,甚至想扇他們一萬個耳光打醒他們。
這源於有些人依然幼稚地認爲自己的精神可以無所不能地控制一切,包括任意地改造自己的精神世界,控制軀體症狀,達到和別人合羣的目標。同樣都是疾病,只有心理精神疾病患者常常要爲此負主要責任,如精神脆弱、敏感會被苛責,而那些也是因先天不足和後天作死造成的其他常見疾病更容易獲得社會大衆的理解和同情。
有人說溫飽都解決不了的人不會抑鬱,那是因爲主動關注精神衛生和心理健康的是中國受教育水平最高的一羣人,低收入、低學歷、無業失業人羣的心理健康問題更爲突出,他們的生存環境體系更爲脆弱。
06
有些人痛苦的根源在於無法避免的直視人生,直視驕陽
三個女人被現實困住的時候完成內心的超脫,停止在錯誤的方向上內耗,生與死的選擇是生命本身的必然選項,並非只有生。人們希望終止自己身上的困境,但是,人生轉向的時候會造成別人的悲劇輪迴,順而誕生下一個需要自我救贖的人。
生生世世,竟無終結。
“你要看透人生,就一定要去直視人生,去了解它的本質,當你最終理解了它的內涵,就能去熱愛它的燦爛,然後,纔會將它放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