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灣區這座博物館究竟做對了什麼吸引世界目光

灣區升明月,維港風起時。9月下旬,座標粵港澳大灣區的亞洲全球性當代視覺文化博物館M+,時隔2年多後再次迎來博物館籌款晚宴。

放眼全球,在博物館領域,舉辦籌款晚宴是常見活動,尤其是知名博物館每年至少舉辦一到兩次。例如,紐約大都會博物館慈善舞會(Met Gala),被譽爲“時尚界的奧斯卡”。

在M+慈善晚宴2024上,包括英國泰特美術館、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東京森美術館、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等全球多家知名博物館館長,收藏家、藝術家、藝術贊助人和捐贈者等300多名來自世界各地的嘉賓,匯聚“東方明珠”,旨在支持這家“不滿3歲”的香港文化新地標長期發展。

在接受記者採訪時,香港西九文化區管理局副主席、M+董事局主席陳智思表示,M+博物館在幾年內成爲亞洲乃至全球知名的博物館之一,中外文化融合的策展方式、國際化團隊運作、多元化的籌款方式及與全球博物館的緊密合作就是秘訣。

“文化投資對香港非常重要,這是香港能夠區別於其他地區、城市的重要因素。”陳智思說。

緣何吸引全世界來香港看展?

M代表Museum(博物館),+代表Plus(更多)。作爲擁有當代中國藝術藏品最多的博物館,數據顯示,自2021年11月開幕以來,位於粵港澳大灣區的M+博物館接待來自世界各地訪客,至今已超660 萬人次。

對於這座成立不到3年,卻擁有超過58000件藏品的“年輕”博物館來說,因不少藏品極具中國特色,令M+博物館成爲向世界展示中國乃至亞洲文化的重要窗口。

最新的一項調研顯示,M+在全世界最受歡迎博物館中排名第15位,亞洲區位列第二。

在香港西九文化區管理局副主席、M+董事局主席陳智思看來,M+博物館獨特之處就在於中外文化融合的展覽方式以及國際化團隊運作。

他舉例說,僅M+博物館團隊成員就來自全球20多個國家和地區。同時,M+致力於成爲世界頂尖文化機構,鞏固香港作爲中外文化交流中心的地位。

以2年前由M+博物館策劃的展覽“草間彌生:一九四五年至今”爲例,是世界上第一次將草間彌生的作品大規模集中在一起展覽。在香港取得成功後,又移師西班牙畢爾巴鄂古根海姆博物館,目前正在葡萄牙波爾圖的藝術博物館展出。

對於將亞洲視覺藝術引入國際傳播中,“能夠在這麼短的時間內,受到世界同行認可,我頗爲自豪”,陳智思解釋說,M+向世界輸出的不止是文化展覽內容,還有香港的策展經驗,用香港的視角和策展方式來講述。

再如,今年夏天 M+博物館開展的“貝聿銘:人生如建築”,歷經7年策展,更是出生於廣州,幼年移居香港、享譽世界的建築大師貝聿銘去世後首次完整地展出作品,吸引了全球一衆建築師專門來香港看展。

“做博物館,靠的是人。”

“其他地方沒有他的作品展出,所以一定要來香港。”

陳智思說,“M+博物館的展出一定要做到很特別,做到其他人在其他地方沒可能看得到。即使有的作品可能在其他博物館都有,但是要用M+的手法來呈現。”

文化投資是香港吸全球人才的“引力”

而M+對香港和粵港澳大灣區的意義遠不止這些。

“香港能夠吸引全世界最好的人才,除了提供良好的工作條件、便利的交通設施、安全與教育之外,文化也是一個很重要的維度。”陳智思認真思考着說,香港作爲對標美國紐約與英國倫敦的世界級金融城市,更需要像這兩座城市一樣,具有文化上的影響力。

“文化對香港非常重要。西九龍文化區的投資是幾百個億。”他認爲,尤其在當下在地緣政治和經濟波動中,“文化投資對香港非常重要,這是香港能夠區別於其他地區、城市的重要因素。”

在大學時代,陳智思就既讀相對自由的藝術也讀商科經濟學。在他看來,文化藝術跟他在學生時代相比,已經改變很多。

他說自己讀書時,不少人擔心年輕人怎麼找工作,藝術領域的就業通常比較窄。“現在藝術不僅是可以欣賞的領域,“更是發展中的文化藝術產業,是可以賺錢的產業。”他說。

特別是,香港已成爲全世界第二大的藝術品拍賣中心,顯示了藝術在香港的商業潛力。陳智思認爲藝術不僅限於創作和買賣藝術品,還涉及到法律、會計等多個相關領域,在香港已成爲是可帶動不同行業發展的重要產業。

有數據顯示,全球博物館約40%的運營收入來自私人捐助者,包括個人、私人基金會和公司,而其餘部分來自政府機構,以及入場費、餐廳和租金等經營性收入和投資收入。然而,隨着近年來公共資金減少,全球博物館需依靠多元的籌款策略來維持或增加收入。

自2021年開館以來,M+已累積了超1.1萬名贊助人與會員。

陳智思介紹,M+博物館兩年前也成功舉辦了籌款晚宴,藉此與支持者建立聯繫,同時獲得財政支持來推動博物館工作。

他說,2024年M+第二次舉辦慈善晚宴,籌得款項將用於普及推廣當代視覺文化,支持M+購藏和保存藏品,舉辦啓發思考的展覽和活動,並支持藝術家和創意產業工作者。

“要滋養未來Z世代生活”

“生活就是建築,而建築是生活的鏡子。”出生於大灣區之城的貝聿銘曾這樣提到。

在陳智思看來,M+博物館不僅是一個視覺藝術的博物館,它還融合了建築、電視、電影等多元化元素。正是這些因素使得M+博物館成爲連接中外文化的重要橋樑,也讓陳智思相信M+博物館能夠源源不斷吸引來自大灣區和全世界的觀衆,對推動區域文化旅遊的高質量發展起到積極作用。

實際上,在沒有任職M+董事局主席之前,陳智思是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的首任董事局主席。自2016年起,他就擔任香港西九龍文化區管理局董事局成員。2018年起,他出任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董事局首任主席,其間領導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的籌備、興建與開放。

對於同在香港西九文化區,咫尺相鄰,風格完全不一樣的香港故宮文博館與M+博物館,怎樣看待?

陳智思表示,香港故宮文博館與M+博物館在展示的主題上雖然完全不同,但正是兩座不一樣的博物館,可能改變觀衆僅僅參觀一座文化設施的想法,而使得不同年齡段的觀衆可以彼此溝通,改變年輕人的看待藝術的方式。

“確保博物館要繼續滋養未來Z世代的生活。”陳智思表示,粵港澳大灣區有超8600萬人口,即使只有1000到2000萬的人對文化感興趣,就會對文化發展帶動很大。

M+博物館作爲香港西九龍文化區重要的文化藝術機構,收藏品豐富,包括大量中國當代藝術品,在全球當代博物館中備受矚目,對大灣區有着十分積極的影響。而粵港澳大灣區是M+博物館的重要觀衆源之一,未來,M+博物館希望能進一步加強與粵港澳大灣區衆多博物館的合作,加強人員和學術的交流,實現信息共享,攜手舉辦更多主題的展覽。

在陳智思看來,不僅大灣區人在香港看展,香港人也搭高鐵去大灣區其他城市看展。

“當下就是文化發展最好的時機,因爲在大灣區有大規模的人口對文化感興趣。”陳智思說。

對話陳智思:年輕人不想做“悶的”工作

羊城晚報:你在學校既讀藝術也讀經濟學,怎樣看待文化藝術會成爲香港重要產業的說法?

陳智思:文化藝術不僅是可以欣賞的領域,也是可以發展並可以賺錢的行業。香港已成爲全世界第二大的藝術品拍賣中心,這顯示了藝術在香港的商業潛力。藝術行業不僅限於創作和藝術品買賣,還涉及到法律、會計等多個領域,是可以帶動不同行業發展的重要產業。

今天大家看藝術發展跟幾十年前不一樣,有一點很重要是年輕一代對藝術的看法。

現在很多年輕人不太願意做一些悶的工作。如果跟他說,只說金融或法律行業,並不是大部分年輕人感興趣。但如果談到如何把金融、法律專業知識融合在藝術文化發展上,不少年輕人會覺得有趣,可以發揮自身作用。

所以,將來香港不單是金融中心,也是金融、科技和文化中心。金融、科技跟文化以前完全不同行業,現在可以融合起來。因爲年代不一樣,年輕人對藝術的看法也跟着改變了。

M+展覽有望進入大灣區

羊城晚報:香港致力於打造國際“文化之都”,在助力粵港澳大灣區文旅高質量發展中,扮演了怎樣的作用?

陳智思:M+博物館不僅是一個視覺藝術的博物館,還融合了建築、電視、電影等多元化元素。M+博物館的國際化團隊和豐富的中國當代藝術品收藏,使得M+博物館成爲連接中外文化的重要橋樑,能夠吸引來自大灣區甚至全世界的觀衆,對推動區域文化旅遊的高質量發展起到積極作用。

接下來,香港跟大灣區現在怎麼緊密合作?我覺得將來在M+的一些展覽可以在香港展出後,在大灣區一些博物館展出。大灣區博物館展出的作品也可以引進到香港來。

西九文化區“一半”已完成

羊城晚報:從整個西九文化區發展看,目前香港藝術創意產業發展情況如何?對未來有哪些規劃?

陳智思:整個西九文化區的建設目前大概實現一半,還需要找很多的資金來源來支持繼續發展。西九龍文化區土地40公頃,當中23公頃是公共空間,用於公衆和遊客休閒。

另外,17公頃有40%是文化設施,還有一段很長時間要把整個園區做好,可能還需要十幾年,20年。但是現在已建好的一些設施已達到國際水平,把香港、大灣區乃至中國文化對外展示。

我對整個西九文化區發展有信心,但還需要漫長的工作。需要大家的支持,需要找到更好的財政上的支持。

文、圖 記者 王丹陽

視頻 記者 曾育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