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1600粒“探月種子”完成春播

文/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陳亮通訊員 陳芃辰 費思迎圖、視頻/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樑喻

2月26日元宵節小雨淅瀝、春意盎然,正值廣東的春播高峰,在華南農業大學國家植物航天育種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下稱“中心”)的薄膜溫室裡,幾位身穿白大褂的師生有條不紊地埋頭播種。

這批“安家”廣東、即將在溫室裡長大的稻種,正是2020年12月17日搭乘嫦娥五號“探月”歸來的中心培育的水稻材料。

今起30天后,這批播種的約30克、1600粒種子將長成約30釐米高的完整植株並被移栽到大田去,4個月後可對其進行收穫,6月底可進行第二次播種。

記者瞭解到,在嫦娥五號地月往返過程中,科研人員開展了空間誘變育種實驗,40克水稻種子經歷了完全不同的宇宙高能輻射、微重力、交變磁場等空間環境因素,爲科研工作者深入研究航天育種變異規律提供了重要的實驗樣本和數據。

返回地面後,種子在研究中心的基地被悉心照料,部分被安排了發芽。此後,發芽的種子長成比較大的秧苗,根的長勢比較旺盛。

2月26日中午,中心副主任郭濤教授、王加峰博士帶領1位博士生、5位碩士生完成了種子播種。種子播前從冷藏室裡取出解凍,進行了打破休眠處理,隨後進行2天的萌發處理,當胚萌發後正式進行播種。

“現在的氣溫和綿綿春雨都是適合播種的,育秧盤的狀態也滿足要求——土壤是從田間取上來,經過篩選、滅菌、去除雜質,並調整水和泥的比例,使育秧盤處於溼潤平等的狀態。”郭濤介紹說。

據悉,本次播下的種子每一粒都會被精準編號、定點跟蹤,以便更好地從基因組水平和染色體水平進行研究。

郭濤指出,“通過系列科學研究,我們想弄明白嫦娥五號的深空誘發的遺傳效應到底和地面的有什麼不一樣?它能夠產生變異的效率是否更加優良?找出這些關鍵的環節,爲我們國家下一步的深空探測、深空誘變育種提供更好的支撐。”

這批水稻是否會成爲老百姓餐桌上的美味?郭濤表示,近年來,航天育種研究團隊針對市場需求,在特優質、高抗病、輕簡化品種選育方面取得新突破,近期育成的多個品種米質均達國標優質一級、高抗病蟲害;在香型絲苗品種培育方面也取得系列進展,所選育的“華航聚香”系列品系在生產上表現突出。

“得益於生物技術的發展,我們可以對基因進行定向利用,加快培育流程。當然,這批產品育成後,還需要通過國家認定品種審定,再到農民大規模種植,還需要約3年的時間。”郭濤說。(更多新聞資訊,請關注羊城派 pai.ycwb.com)

來源 | 羊城晚報•羊城派

責編 | 鄭宗敏

審籤 | 吳瑕

實習生 | 陳欣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