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你,你選哪條路?

本文較長,我試着用Kimi總結了500字乾貨——

力哥不僅分析了電影票房成功原因,還探討了電影可能包含的多重寓意和主題,以及宮崎駿個人生活和創作對電影的影響。

電影的成功可歸因於宮崎駿的高齡和可能的退休預期、獲得的奧斯卡獎,及電影標題引發的深刻人生思考,尤其在當前社會環境下,人們對於生活意義和個人選擇的反思更爲深刻。

力哥還對電影中的隱喻進行解讀,包括對日本歷史時期的指代、個人生活選擇的象徵,以及宮崎駿個人生活的反映。

力哥進一步探討了隱喻中包括的明治時代現代化嘗試、大正時代民主自由風氣,以及昭和時代軍國主義和對外擴張,還提到電影中對美國角色的象徵性解讀,以及對日本戰敗後重建和美日關係的反思。

此外,力哥對中國市場的一些民粹式解讀表示批評,認爲這些解讀忽略了電影的藝術價值。

力哥給出7.5分,認爲雖然在藝術風格上與宮崎駿之前作品一致,但在敘事上存在不足,導致觀衆評價出現分歧。

另外電影雖然提供了對日本歷史和個人選擇的深刻反思,但並沒完全達到標題所承諾的對人生意義的探討。

而電影中一些隱喻不被所有觀衆理解,且政治化解讀可能限制其普遍性和影響力。

最後,力哥提到電影在個人層面的意義,包括面對困難的選擇、樂觀主義的真諦,以及接受人生的不完美。

以下爲正文

上映6天,票房5億+,排片碾壓同檔期好萊塢大片《哥斯拉大戰金剛2》

一年前的《灌籃高手》總票房也就6億+,宮老爺子新作《你想活出怎樣的人生》能交出這樣的票房成績,有點出乎意料。

原因可能有三:

一是宮崎駿83歲了,距上一部導演長篇《起風了》已過去十年。

雖然從54歲拍完《幽靈公主》後就日常官宣“不拍了”,但活到現在這歲數,還會不會有下一部長篇,真不好說,畢竟作動畫太累人了。

加上這些年不斷有經典老片重現大銀幕(《千與千尋》、《龍貓》、《天空之城》、《魔女宅急便》),30年來吉卜力積累了一大票鐵粉,甘願爲情懷買單。

二是剛拿下奧斯卡最佳動畫長片,上次獲此殊榮還是22年前的《千與千尋》(IMDB排名最高的動畫電影)。

三是這次片名特有吸引力,幾乎每個人遇到迷茫的人生十字路口,腦中都會浮現這個問題——

你想活出怎樣的人生?

特別是經濟低迷,資產縮水,“三不”躺平成主流的當下,很多人想看看,活了83歲的宮崎駿,是否能解答自己內心的困惑?

先說結論:

我只能給7.5分,比不上《千與千尋》、《天空之城》、《幽靈公主》。

原因在於《人生》和《千與千尋》有一樣的畫風、一樣的結構,但後者有完整敘事邏輯,觀衆容易看明白並高呼精彩,前者卻不肯好好講故事,很多關鍵背景介紹一筆帶過甚至毫無交代,需大量腦補。

鐵粉很可能覺得懵逼,太多隱喻不知何解,或有N多自相矛盾的解讀。

路人很可能感到乏味,前半段節奏很慢,後半段敘事跳脫。

總之,宮崎駿這次不想再爲觀衆爽而委屈自己,他變得“自私”,只想討好自己,觀衆能否看懂,作何解讀,陟罰臧否,悉聽尊便,老子不care~

我不勸退,也不安利,只想提醒:準備掏錢看,定要做好思想準備!

不好好講故事,用大量晦澀隱喻,必然口碑兩極分化。

覺得自己看懂隱喻的沾沾自喜,捧爲神作,更多看不懂隱喻的覺得就是一坨裝逼狗屎,過度解讀毫無意義,兩邊吵翻天。

中國市場還出現了獨特的民粹式解讀,又是“爲軍國主義洗地”那套無聊說辭。

很多智能不足的國人會抵制農夫山泉,這我能理解,但有毅力讀完90萬字《三體》,居然還是民粹一枚,恨不能把奈飛版三體鞭屍,就很令人費解。

爲何他們既能喜歡《三體》這種超越人類視角的宇宙級著作,又能允許認知繼續停留在那麼low的水平呢?

同理,有些宮崎駿鐵粉,甚至對日本近現代史如數家珍,居然還能得出《人生》是宮崎駿懷念舊日本時代“榮光”,因而感到厭惡的結論,這腦回路實在有夠奇葩。

文藝界人士多左派,這是全球普遍現象,宮崎駿也是標準反戰左派,一直呼籲日本政府應向中韓謝罪,怎麼可能爲舊日本“招魂”呢?

把故事背景放在二戰,卻沒有明確反戰主題,又想表達什麼呢?

以下爲力哥一家之言,可能全是過度解讀,僅供大家參考。

(有劇透,慎入)

我認爲《人生》隱喻,至少有三層解讀:國家、個人、宮崎駿私生活。

有人說《人生》是宮崎駿自傳,也有人說不是,考慮到宮崎駿生平,不說完全是自傳,至少和他個人成長記憶密切相關。

宮崎駿生於太平洋戰爭前夜,父親經營飛機工廠,家庭條件優越,爲了避難也一度躲到鄉下,這些都和男主真人一樣。

但戰後日本餓殍遍野,童年宮崎駿目睹這種巨大反差,對其三觀產生重大影響。

日本戰敗時,國內有多慘?

高畑勳拍的《螢火蟲之墓》,用非常寫實的畫風,描繪過這段歷史,強烈安利。

說來也巧,芒格大巴菲特6歲,高畑勳也大宮崎駿6歲,有着相同三觀志趣,一同走過幾十年,去年芒格仙逝,巴菲特肯定感慨頗多。

同樣的,2018年,宮崎駿一生摯友,最信賴的合夥人,共同打造吉卜力帝國的高畑勳逝世,也對宮崎駿影響很大。

兩人創作風格迥異,高寫實,類似杜甫,宮浪漫,近乎李白,前者名聲遠不及後者,但作品也很優秀,《螢火蟲之墓》、《平成狸合戰》、《歲月的童話》,都是經典中的經典。

還有分析講到隱喻包含吉卜力後輩近藤喜文、鈴木敏夫等人,不是吉卜力深度粉沒興趣,不再展開。

國人最感興趣的,還是國家層面的隱喻。

隱喻核心,就是那張海報中,展現在真人面前三扇門的選擇上——

真人就是日本,擺在日本面前的道路,真人要做選擇。

道路一,是右側曾舅公隱喻的“脫亞入歐”並不完全的的明治時代。

異世界是由一顆突如其來的外星魔石帶來的,象徵突然打開日本國門的黑船事件,曾舅公進入異世界的時間也在明治初期。

但要讓一個傳承上千年的東亞儒家+神道教+佛教控制的集權農耕社會,迅速轉變爲強調自由民主平等博愛的現代社會,談何容易?

更何況,那時資本主義自己還在野蠻生長,西方列強打着文明的幌子,做着大量明搶暗偷的勾當,這些也都影響了資源匱乏的日本,爲後續對外擴張埋下伏筆——只許和尚摸得,我阿Q摸不得?

因此曾舅公代表的明治時代,一直在艱難維繫日本平衡,傳統與現代,宗教與科學,戰爭(軍事立國)與和平(商貿興國),專制與民主,左派與右派……直觀表現爲搭積木,努力讓積木不倒。

曾舅公穿的是沒有明顯文化傾向的灰袍,背後的草地、大海、藍天也都是自然界,象徵剛被黑船打開國門的日本,就像一個剛睜眼看世界的嬰兒,未來走向何方,還有很大可塑空間。

道路二,是中間母親火美(久子)隱喻的民主自由風氣大行其道的大正時代。

講到日本近代史,爲強調“屈辱史”和“抗爭史”的愛國史觀,我們的歷史教科書直接從明治維新跳到昭和時代的全面抗戰,導致絕大多數國人並不瞭解,日本近代也曾有過一段美好的不斷被後世懷念的“大正浪漫”。

寶冢歌劇團、女僕裝、水手服……這些今天耳熟能詳的日本文化元素,都始於百年前的大正時代。

《千年女優》、《櫻花大戰》、《鬼滅之刃》等不少日漫也把故事背景放在這短暫到像櫻花一樣轉瞬即逝的大正時代。

1912年,溥儀退位,日本明治天皇(睦仁)也正好去世,繼位的嘉仁定年號“大正”,取自《易經》“大亨以正,天之道也”。

大正初期,日本延續對外擴張策略,特別是一戰中強取青島和膠濟鐵路,逼袁世凱籤二十一條,企圖獨佔中國權益。

轉折點來自一戰結束,歐洲打殘了,人民覺醒了,民主自由平等風潮一下子席捲西方。

女性要平權,勞工要自由,加上戰後經濟繁榮,列強也有放松管制,改善民生的資本。

正巧經50年臥薪嚐膽,日本先後打敗大清沙俄,成了與列強平起平坐的五大國,甚至還搶先製造出世界上第一艘航母,國民高呼厲害了我的國,全國上下洋溢着積極樂觀的氛圍。

這種風氣傳到日本,既加速了西化,又強化了民族自信心,表現爲穿西服和和服都代表時尚,所謂“和洋折中”。

這和同時代中國很不一樣。

我們起先船大掉頭難,改革不徹底,搞什麼“中學爲體,西學爲用”,吃了幾次敗仗,發現此路不通,就破罐子破摔,對傳統文化採取全面否定態度,催生五四新文化運動。

所以火美身穿女僕裝,吃果醬麪包,喝英式下午茶,房間裡的壁爐,西式風格(很像莫奈花園)的庭院,都代表大正時代日本選擇的道路——不僅在技術和制度層面,更在文化和意識形態層面,試圖擁抱自由民主平等的普世價值。

對內表現爲提高女性和勞工階層地位、放鬆言論出版審查、議會政治日漸成熟等。

對外表現爲放緩軍事擴張步伐,改爲經濟滲透,互助共榮。

比如對段祺瑞政府高達1.45億日元的西原借款,本意想在經濟上強化中國對日依賴,誰知國民政府直接賴賬不還了……

再比如在美國施壓下,強佔的青島也在1922年華盛頓會議後歸還了。

我們歷史教科書只提日本佔青島不還導致五四運動,從不說3年後人家還是還了。

當然,這種歸還不情不願,也不徹底,日本依然在山東保留駐軍和經濟特權,這也導致後來北伐軍打到濟南時日軍阻攔,爆發五三慘案。

總之,大正沒有後來日本人想得那麼美,就像民國沒有今天憤青想得那麼好,厚古薄今只是對現實不滿的投射罷了。

但客觀上說,相比明治時代,大正有顯著進步。

然而作爲近親婚配產物,大正天皇自幼身體不好,和過勞死的雍正一樣,在位十多年就掛了。

兒子裕仁繼位後,也和乾隆一樣,不喜歡搞開明政治,下“罪己詔”的老爹雍正,更喜歡造神搞威權的爺爺康熙。

從大正時代的君弱民強,又恢復到君強民弱的狀態。

不巧的是,剛進入昭和時代沒兩年,大蕭條來臨,日本跟着崩了。

民怨沸騰,軍國主義全面崛起,徹底擊潰大正時代好不容易建立起來的議會民主政體,一口氣開了10多年倒車,走上全面對外擴張的不歸路。

這就要說到道路三,海報左側小姨+後媽夏子隱喻的民族自信心爆棚,全面對外侵略的昭和時代(舊日本帝國時代)。

夏子穿着傳統日式和服,背後是傳統日式建築,吃的也是真人不愛吃的傳統日料,這些都代表夏子和姐姐久子不是一類人,一個崇洋,一個傳統。

跟着真人穿越到異世界的僕人霧子,也是日式裝扮。

當然,海報裡還站着真人的父親,說明父親和夏子是一路人。

爸爸是爲日軍造飛機的,侵略戰爭讓他發了財,作爲既得利益者,當然擁護這條持續洗腦國民,強化民族自信,要和昂撒匪幫決一死戰的道路。

所以媽媽一死,爸爸迫不及待和小姨好上,否則也不會那麼快懷上孩子。

媽媽久子死於美軍對東京空襲引發的火災,這也隱喻久子象徵的美好的大正民主時代,死在了軍國主義不歸路上。

但海報中還有一個關鍵角色——站在真人背後,目不轉睛盯着他的蒼鷺。

套用上述隱喻邏輯,這個亦正亦邪的蒼鷺只有一個解釋:美國。

真人和夏子一開始都敵視蒼鷺,蒼鷺一口咬斷真人的刀,象徵美國有能力幹趴日本,但當夏子帶着老婦人軍團尋找真人,還向蒼鷺射了一箭,蒼鷺就撤了,象徵日本軍事實力也一度讓美國忌憚。

蒼鷺替曾舅公引誘真人到異世界繼承衣鉢,也是因爲美國樂見日本放棄軍國主義迷夢,回到過去全面西化,與美國和平交往的時代。

蒼鷺最初引誘真人的說辭,是你媽沒死,我帶你去見她,甚至還造了一個久子的假人,矇騙真人。

但真人堅信母親已死,蒼鷺撒謊,所以對蒼鷺充滿戒備。

說明日本對美國的情感,從來都是嘴上笑嘻嘻,心裡MMP~

後來外星魔石引誘夏子進入異世界,真人爲救夏子,明知陷阱,也要劈山救母(後媽)!

外星魔石同樣代表美國,只不過代表依靠軍事實力的強硬一面。

蒼鷺則代表美國軟實力,整天嘰嘰喳喳,我是你的朋友啊,我給你帶來自由民主啊balabala

軟的不行,就來硬的,劫持後媽,逼你就範,這就是戰後美國對日本的全面改造。

真人和蒼鷺不打不相識,從一開始相互討厭,到後來共同旅行,當真人遇到危險時,蒼鷺第一時間出手相救。

最後真人和蒼鷺和解,甚至說蒼鷺是我朋友。

這不就是今天的美日同盟嘛~

至於鵜鶘、鸚鵡大王,也很容易理解,象徵舊日本皇軍和甲級戰犯。

鵜鶘可恨又可憐。

可恨是截胡飛昇投胎的靈魂寶寶(哇啦哇啦),象徵日本侵略戰爭造成的無數死傷。

可憐是鵜鶘生在這地獄般的世界,沒得選,要活命,只能吃哇啦哇啦。

大正時代就進入異世界的久子,獲得火屬性魔法加成,燒死鵜鶘,連同也燒死了不少哇啦哇啦。

隱喻是美國參戰,特別是投放原子彈,既打敗了日本軍國主義,也造成了無數平民傷亡。

事實上,曾舅公知道自己快要控制不住鸚鵡王爲首的軍部勢力,他苦心維持的世界平衡即將坍塌,所以纔想讓真人接班,創造一個更平衡的美麗新世界。

正當真人拒絕offer,惱羞成怒的鸚鵡王殺了出來,胡拼亂搭,加速了舊世界毀滅。

正如日本軍部死不投降,叫囂“本土決戰”,美國纔不得不扔原子彈,從而大大加速二戰終結。

最諷刺的是,鸚鵡王這麼做的理由,是要拯救這岌岌可危的世界。

他覺得自己是爲民獻身,視死如歸的真英雄。

殊不知,一條道走到黑的獨裁者本身,就是世界最大的威脅。

面對三條路,真人最後如何抉擇?

他選擇帶着後媽夏子和肚子裡的寶寶,回到自己的世界——1944年,塞班島已被攻陷,美軍B-29轟炸機沒日沒夜轟炸日本,舊日本帝國即將覆滅的前夜。

講真,上面這段分析可能讓你醍醐灌頂,覺得我擦老爺子真厲害。

但在我看來,看明白隱喻的政治化解讀,恰是作品最大敗筆。

因爲這種隱喻,配不上這個標題!

“你想活出怎樣的人生?”

這是一個超越時代、民族、國家、性別,超越一切把人三六九等分成“你我他”,能讓全人類產生共鳴的母題!

宮崎駿把這個宏大母題縮小到了日本,還是舊帝國時代的國家命運,格局似乎小了點。

話說回來,宮崎駿再天才也只是一個個體,一個生於1940年代的日本人,他可以超越自身侷限,拍出《風之谷》、《天空之城》這種神作,也完全有權自私一回,只爲滿足自己的情緒價值創作。

就像我可以理解去人類中心化視角的《三體》,但對《繁花》展示的90年代上海風貌,更容易傾注感情。

因爲它無關理性邏輯,而是我真實的無可取代的生命體驗。

對宮崎駿來說,他拍的,就是他本人不可取代的生命體驗呀。

他只是在回首人生,給出自己的答案。

這個答案只關乎他個人,沒法讓所有觀衆感到滿意。

更何況,2小時內說清“你想活出怎樣的人生”這個宏大題目,本就不可能。

在海外,本作名叫《少年與蒼鷺》,歐美港臺都這麼翻,不知爲何,內地引進時直接用了日本國內的名字。

“你想活出怎樣的人生?”

可能本就是宮崎駿對日本觀衆的發問,不是問咱中國觀衆的吧~

當然,在個人層面的隱喻,《人生》依然有亮點。

從個人視角看,需要做選擇的並不只真人,其他每個角色幾乎都在做選擇。

曾舅公對現實失望,躲到自己搭建的異世界,面對痛苦和困難的逃避,本就是一種選擇,還是一種常見選擇。

母親久子意外闖入異世界後,又選擇回到現實世界,結婚生子,但最終不幸被大火燒死。

有趣的是,停留在異世界的少女久子(是分身還是什麼,這段邏輯關係沒交代清楚),不斷幫曾舅公維繫異世界平衡。

當異世界坍塌時,她沒和真人一起回到1944年,而是重新回到自己離開現實時的大正時代,繼續過正常時間線的生活,直到真人出生。

哪怕代價是將來被燒死。

但久子覺得,即使結局如此,這樣的人生,也值得一過!

這讓我想到許多人用不同方式表達過的那句至理名言——

哪怕世界就是一坨屎,我也要笑着把這坨屎吃了!

樂觀主義不是堅信風雨之後必見彩虹的雞湯正能量,現實中哪有那麼多happyending大團圓結局?

如果努力到最後依然不理想,比如我勵志發財,但到老了,依然是窮人,這在現實中是大概率事件,那該怎麼辦?

宮崎駿的回答是:那也不能逃避!要勇敢面對慘淡人生!

看明白了人情冷暖,世態炎涼之後,依然不失對人世的熱情,這纔是真勇者和大智者!

因爲人這種動物,本就是一半天使一般魔鬼,光明與黑暗混合的產物,真人自己也說,我的內心也有惡意。

人應該接受自己的不完美,世界的不完美,這樣才能在做出錯誤的選擇後,不是自暴自棄,而是直面錯誤,努力改正。

這又讓我想到那部奇書《與神對話》。

作者說神無處不在,就在我們心中,我們每個人都是神的碎片分身,神通過我們的人生體驗進行學習。

因爲沒有對比就沒法得出有意義的概念,比如沒有痛苦,就無法理解快樂,沒有黑暗就無法理解光明,神通過我們所經歷的一切,來更完整全面理解這個世界。

就像阿甘說的,生活就像一盒巧克力,你永遠不知道下一顆什麼味道。

可能帶來驚喜,也可能帶來驚嚇。

別怕,重要的是體驗本身,把人生當成一場遊戲體驗,好不容易纔獲得入場券,不用難過,更不能中途放棄,無論好壞長短,貧富貴賤,只要盡情體驗,直到game over,就是最大的勝利了。

所以對我來說,這個問題的答案既簡單又複雜——

我想度過快樂的一生。

快樂不僅是我,也是所有動物的總目標。

但什麼是快樂?

爲了將來獲得大快樂,要不要犧牲當下的小快樂?

這又是很個性化的問題了。

說回正題,從國家視角解讀,日本最後走上的還是火美那條西化道路。

雖然在文化層面,日本還在頑強保留着自己的獨特傳統。

從個人視角解讀,真人最後選擇回到1944年殘破不堪的現實,與父親和後媽繼續生活。

哪怕他本不喜歡這個後媽,也只能先湊活過唄~

後媽肚子裡的寶寶,既象徵着戰後的新日本,也象徵着他們這個半路拼湊的家庭,有了新的希望。

就像宮崎駿自己說的,不同角度解讀會有不同答案,電影沒有標準答案。

重要的,是引發思考。

作爲國家的日本和每一個日本國民曾經交出的答卷,那些成功經驗和慘痛教訓,對今天的中國和每一箇中國國民,依然滿是借鑑。

宏觀上,中國,你往哪裡去?

微觀上,是你,你選哪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