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論廣場》追查病毒流程 抓出寶林案真兇(吳楚仁)
寶林茶室食物中毒案持續延燒!臺大醫院緊急召開記者會,由臺大法醫所所長翁德怡(中)出面說明,並強調,確定米酵菌酸存在於廚房的食材內,而廚師的手只是病毒的媒介。(郭吉銓攝)
寶林茶室中毒案2日有了重大突破,臺北市政府在3月24日第一時間採集的環境及生物跡證驗出米酵菌酸,包含2個刀具、1個砧板及胡姓廚師手部生物跡證,其中,「廚師手部」的檢體呈陽性反應,使得「帶毒真兇」再度進入「人爲」或「食物」的疑雲。
廚師手部的陽性檢驗結果有三個重大意義,其一,證明北市府第一時間對案發現場環境和生物跡證的採集是完善沒有疏漏的;其二,寶林茶室在顧客中毒的責任上已無卸責的空間;其三,這可解釋爲何沒吃粿條而只吃「炒河粉」或只吃「滑蛋河粉」的人卻進了加護病房的原因。
相對地,廚師手部陽性檢驗結果也帶來三個重大疑點:一,他手部的米酵菌酸是怎麼來的?二,廚師手部的米酵菌酸和粿條的關連性如何,到底孰先孰後出現?三,米酵酸菌究竟從哪裡冒出來的?想要解答這些謎題,仍待中央與地方政府聯手,以「犯罪剖繪」的偵查技巧,揪出誰纔是真正「帶毒」的殺人兇手。
犯罪剖繪里,從梳理時間着手,胡姓代理廚師從3月18日到26日上班,目前出現的中毒者集中在3月19日到24日,且19日和22日的中毒者各有1人死亡,而唯獨20日沒有人中毒,胡姓代理廚師在「有人死亡」與「沒人中毒」的這3天裡,所使用的物品或食材有何差異?這一點恐需檢警再突破胡嫌心防。
該店內設有對着廚房角度的監視器,在中毒者從點餐到出菜的期間內,胡姓廚師在料理期間到底碰觸到什麼?死亡者與重症者吃的粿條與河粉、滑蛋河粉,有什麼是被廚師共同碰觸過的佐料或食材?就像臺大法醫研究所長翁德怡所言,一定是廚師觸摸了某項食材,至於哪個食材出問題不得而知,因此追查這些食材或佐料的擺放位置空間因素與入菜的連動性,可能從地理剖繪上得到「帶毒者」的解答。
依目前的檢驗,包含輕症、重症一共採檢14位病患,都檢出「米酵菌酸」,可以確認它是引起中毒的病毒,但是,現貨粿條成品驗不出米酵菌酸,重症者有人沒吃粿條,再加上沒放回冰箱而連賣3天的粿條早在3月20日就賣光,無法以此來解釋爲何3月22日仍有隻吃粿條而中毒身亡者,也就是說,米酵菌酸的來源可能無法全部推給退冰後的粿條。
廚師手部有毒,雖然證據能直接指控寶林茶室,但「毒從何來」仍等待臺北市衛生局和中央衛福部聯手追查,從環境和生物跡證的更廣泛檢驗,深入檢驗廚師的供詞與突破心防,從中毒者點餐與出餐的時序表中,利用時間和地點剖繪,追查米酵菌酸病毒的出現流程,纔是告慰亡者以及爲全民釋疑的最佳作法。
(作者爲大學兼任助理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