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論廣場》中美第三次高層對話 兵推系列後記:美中爭霸不歸路 臺應採上策(張競)

2015年,美國國務卿布林肯(左)與大陸外長王毅會面合影。(新華社)

在人類文明發展歷程中,和平與戰爭交錯登場,兩者皆爲世間常態。人類從部落族羣發展至民族國家後,其實絲毫並未改變爭奪利益相互鬥爭之傳統行爲模式。和平對比於戰爭狀態,只不過是個假象,外交戰場運籌帷幄縱橫捭闔從未停息。如今不論是從霸權興替角度切入,或以天無二主情結解讀,華盛頓與北京恐怕還仍會走上國際社會相互爭雄不歸路。

大國關係本來就錯綜複雜,兩強交鋒或將蒙上意識形態對立、或是基本價值矛盾之虛假論述,當作遮掩「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鼾睡」內心不安說辭。但只要不是真正開啓戰端走上戰場,美國必然是要與中國大陸不斷對話磋商,此時談判就是交易,桌上亦爲戰場。

從臺北視角論斷兩強過招,必須審慎設定策略選項與所望結果;上策是能自兩強矛盾從中取利,中策則須避免身陷雙方爭議明哲保身,下策就恐怕是淪爲交易籌碼任人宰割。若要能運用上策,自然就必須保持政策自主性,並且成爲雙方爭取目標,如此方能左右逢源從中取利。若要採取中策,就須讓本身不要成爲爭議核心,更要避免成爲相互較勁焦點,因此必須政策堅定透明,絕對避免立場傾斜態度選邊。

而更等而下之作法,就是扈從附和強權,成爲大國政治來往過招運用棋子,甚至到最後不無可能會成爲談判桌上被強權所交易籌碼。國際社會本就無情無義,剖腹交心甘爲走狗,未見得能夠換得真情相挺,但很不幸當前綠營執政,面對華盛頓所採用外交選項,就是最糟糕之下策。

回顧華盛頓與北京鬥爭較勁談判歷史紀錄,再觀察美國在冷戰後,當蘇聯解體時就開始籌謀對付北京之外交策略發展過程,再加上受到911恐怖攻擊,美國轉向全球反恐戰爭,暫時擱置壓制北京崛起各項策略,最後從川普政府上臺打響雙方貿易戰第一砲,揭開雙方對決爭雄序曲,臺北智囊與謀士可曾好好回顧過這整個發展軌跡?

爲人奴僕者面對主子只知察言觀色,絕對不會環顧四周環境變化;在前述變化歷程中,北京與華盛頓相對整體國力消長狀況,對比美國國務卿布林肯所宣稱,華盛頓將從展現實力角度來應對北京,臺北是否該認真檢討,並前瞻思考兩強實力變化趨向,而非感性地選邊押注;全心擁抱終不悔,恐將讓社稷傾覆誤盡蒼生。

統計數字是無情證據,客觀數據是冷酷判官,北京與華盛頓談判過招,本身實力高低是最佳參考座標,國際社會客觀情勢更是翻雲覆雨運用籌碼。當冷戰末期蘇聯敗象已露,北京還能夠透過談判,令華盛頓以臺北爲交易代價,承諾斷交、廢約與撤軍三條件,就知道將談判桌當成另個戰場,北京絕對是不可低估對手。

拜登政府上臺以來,兩強在外交舞臺已數度交鋒,氣勢高低極度分明;對比北京所提兩項清單、三個底線與三項要求,臺北有誰還記得華盛頓左一槍右一彈,毫無章法對應北京時所提議題內容?又有誰能說得出華盛頓整體談判策略?

政治不是修辭學,觀察外交更不能拾人牙慧,看到兩強如此過招,臺北若還是思維僵化,盲目頑固解讀世局變化,再度被華盛頓出賣給北京,毫不令人意外! (作者爲中華戰略學會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