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論廣場》掏空故宮 民進黨的愛與恨(林保淳)

針對國民黨立委陳以信爆料故宮不慎打破國寶龍紋碗並試圖掩蓋,故宮院長吳密察表示絕對沒有隱匿,並且已啓動調查。(姚志平攝)

自民進黨執掌政權以來,無時不刻不以「去中國化」爲首要目標,已然透過教科書的「去中化」,將年輕人洗腦至將中國視同寇讎的地步,連同文化,也是處心積慮地加以淡化處理。因此,他們對象徵着中國傳統文化精神堡壘的故宮博物院,其實也是百般糾結,雖欲去之、移之、轉之,卻仍是不敢有太大的動作,只敢以一些小伎倆偷偷摸摸地進行着。

故宮博物院的前身,是因遜清被迫退位後,由國民黨接手故宮文物的保存而成立的;但是由於抗戰爆發、國共內戰,國民黨爲了讓這些珍貴的文物不受戰火的波及,從北京輾轉到南京、四川、雲貴,而最後則遷徙至臺灣台中的北溝山。最後則選定臺北外雙溪,於1965年11月12日正式爲現今的故宮博物院揭幕。

故宮博物院目前館藏有70萬件珍貴藏品,從新石器時代迄於民國,每一件藏品都富涵着傳統中華文化的內容,分類分期展出,可以說是全世界中華文物的薈萃之地,尤其難能可貴的是,在戰火的威脅、洗禮下,從登錄、搬移、裝箱、運輸、播遷,到最後的典藏,70多萬件的文物,大體保存完善,爲傳統的中華文化留下了不朽的見證。故宮博物院可以說是臺灣最鮮明的文化地標,放眼全世界,都是名列前茅的,近年來每年前往參觀的人數,竟超過600萬人,不但可以說是中華文化的瑰寶,更是臺灣人最引以爲傲的文明象徵。

民進黨一意以「去中國化」爲目標,但只要故宮存在的一天,顯然其意圖就無法得逞,但是,故宮又是全世界關注的焦點,他們也不敢冒天下之大不韙,予以輕忽,因此又恨又愛。愛的是故宮的珍藏,隨意拿出一件,都是價值連城的,這筆財富,不僅僅只有館藏的價值,又可以帶動文化產業的發展與觀光的龐大效益,更可以當成樣板,是以也不願意放手;恨的是,有此鮮明的中國色彩,對他們而言,卻是有如芒刺在背,更恨的是,幾十年來故宮所建立聲譽,已讓不分何處、何時來的臺灣人,都已認定這是臺灣文化中不能捨棄的資產。因此,左右爲難,只能以若干黑箱作業,暗中削減故宮的影響力。

最顯而易見的是,早年的故宮博物院長,如蔣復璁、秦孝儀,雖皆是國民黨中人,但都是博物館學有專精的人士,其後的杜正勝,雖是深綠,至少也還不是民進黨籍人士,另外的石守謙、林曼麗、周功鑫、周築昆、馮明珠、林正儀等歷任院長,都是無黨籍的,而蔡英文上任後,陳其南以及吳密察,都是民進黨人士。民進黨人主持院務,是有黨而無國,眼中只有民進黨,而未能正眼相看故宮博物院的意義與價值的,尤其是自吳密察上任以來,諸多舉措,都大有爭議,如故宮南院的設計,往往貽人以不良之譏,是想要衝淡故宮的效益,蘇宏達教授揭發其中之弊,卻反遭控告及查水錶,鬧得軒然大波;而兩岸局勢緊張,更有人揭發故宮想要將故宮文物精選4萬件,送往美日收藏,更引起盜賣國家文物的質疑。故宮博物院雖發表聲明澄清,但信服者有多少,卻還是一大問題。

故宮的院長,只知迎合黨意,背棄專業,整個故宮博物院深密勿固,從規畫到管理,都隱密不爲外人所知,其間有無弊端,不免引人質疑。而今日被揭露的,竟有3件故宮館藏的珍貴明、清瓷器,爲了因應數位化典藏的計劃取出,遭到摔破。故宮的文物輾轉流離於戰火之際,未有若何損傷,居然在這樣的時機遭到人爲的損傷,這簡直是世界級的醜聞、博物館之恥,而故宮院長還企圖遮掩隱瞞,更是駭人聽聞的事。

依照道理,有這種不可思議的大事發生,吳密察院長除了依院內管理章程處理外,也應立即上報行政院長,豈有事發已一年之久,更連續3件,行政院卻懵然不知的道理?這次如果不是陳以信立委揭發,國人還是被矇在鼓裡,說沒有隱瞞,其誰能信?而極有意義的「蘭千山館」卻在吳密察手中不續約。不合情理的事件層出不窮,其間還有多少不爲外界知道的計謀在秘密運行,實在難令人不起疑。

這幾件國寶,價值之不菲,是可想而知的,在發箱、取出、保存上,理當是如何的小心慎重纔對?怎可能輕忽到如此地步?故宮人謀不臧,管理散漫,其咎責應該由誰來負責?國家財產的被損毀,身爲院長的吳密察個人賠償得起嗎?而吳密察居然可以繼續盤坐在院長寶座上指揮着後續的調查事宜。類似的被隱瞞的事件有多少,是否可以透明公開,讓全民檢驗?

有關故宮的藏品,坊間流言甚多,以假換真、盜賣替換的傳說不斷,更有不少人擔心,萬一戰事爆發,這些國寶的命運,將會如何?說實話,故宮博物院是國家的資產,全民的資產,民進黨是否真心愛之惜之,恐怕在許多民衆的心中,都會打上一個大大的問號。(作者爲退休大學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