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論廣場》臺海安全是總統大選必考題(周韻採)

誰能在2024勝出,維持臺海和平。(圖/Shutterstock)

儘管賴清德以儲君之姿接任民進黨主席,陳建仁以前副總統清貴做派組閣,在野黨數大天王勤於走春,卻繞不過臺灣選民的心頭焦慮:誰能在2024勝出,維持臺海和平。

臺灣人目睹俄烏戰爭的焦土遍野及大陸對臺軍演,再加上蔡英文去年年底宣佈延役,從沒有任何時刻比此時更擔憂臺海爆發戰爭,更感受戰爭的氣氛。我斷言如何避戰以保障臺海安全將成爲今年大選的必考題,誰能提出讓選民信服的避戰策略,就可在選戰中立於不敗之地。

然而,最新民調發現臺灣人民對臺海情勢、美中態度呈現兩極化的評估,進而影響其對避戰策略的偏好。調查顯示4成8的民衆認爲兩岸發生戰爭的可能性高很高,但有4成7民衆覺得不高。當被問到蔡政府是否有因應大陸軍事威脅的準備,4成1受訪者認爲有,但5成認爲沒有。另4成7民衆認爲大陸已有臺海戰事的準備,4成1民衆卻認爲沒有。這樣高度的社會分歧可能導致選戰中各黨提出相互牴觸的政見。

舉例而言,民進黨採取嚇阻戰略,即加強軍備及軍事訓練,包括購買佈雷車,展現臺灣人不懼戰的決心,不惜玉石俱焚,藉以提高大陸攻佔臺灣的成本,使大陸不敢發動戰爭,即蔡英文所言要先備戰才能避戰。然嚇阻戰略意味着臺灣人不可能置身事外,要有犧牲子弟的準備,這是許多媽媽們不能接受的,故發起媽媽反戰聯盟。

反對嚇阻戰略的論者認爲,若美國不參戰,而如對烏克蘭般僅提供武器和物資,即便有佈雷車,依然無法抵擋解放軍登陸。又或解放軍不登陸,直接以火箭彈密集而頻繁射擊臺灣,臺灣仍無法承受。換言之,一旦戰事啓動,即便臺灣慘勝,已然焦土一片,故備戰不足以避戰。臺灣必須另闢蹊徑,尋求以非軍事方式撲滅觸媒,降低戰爭發生的機率。

這些非軍事主張有共同脈絡:不能選邊站,成爲中美對抗的馬前卒,包括可行性低的北韓策略,即成爲中美雙方都不合作的「炸彈客」,以求自保。亦有尚具可行性的臺灣中立主張,藉由軍事中立,宣佈非戰區,避免戰爭。爲使這些主張更具可行性,能被社會重視,成爲競選政見的選項,臺灣繼2013年首次有跨黨派智庫齊聚一堂,討論兩岸前途的「和平論壇」之後,再度集結跨黨派智庫,包括21世紀基金會、民主太平洋聯盟、兩岸經濟貿易協會等,共同舉辦「臺海安全論壇」,希冀展開跨黨派對話,謀求社會共識。

距首屆和唯一的一屆「和平論壇」迄今已十年,美中與兩岸關係丕變,已從經貿互補的供應鏈關係轉成高科技產業的對峙。美去年7月通過之《晶片與科學法》則完全以剝離臺灣晶片製造業方式達到去中化,降低美對中的經貿依存。儘管中美領導人在去年峰會力圖管控衝突,但是戰略競爭態勢已成,大國衝突可能在亞太第一島鏈重現。

而大陸面對西方世界抵制,民族主義旺燒,加重促統聲量。而蔡英文透過網軍高舉「抗中保臺」,以獲取政治利益,使得臺灣向單邊傾斜,不符國家利益。剛坐上衆議院議長寶座的麥卡錫又宣稱春季來臺訪問,毋寧在今年大選加上美國的砝碼,大陸也必然再以軍演迴應,讓臺灣人憂心重重,臺灣已成「全世界最危險的地方」。

期待所有黨派的總統候選人能認知到,要獲得選民的支持,必須將臺海安全置於個人及政黨利益之上,故應充分參與跨黨派的對話平臺,聆聽社會共識,並承諾在任內實踐避戰主張。

(作者爲元智大學資訊管理學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