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論廣場》世代交替浪潮衝擊下的國民黨(李厚穎)

2024國民黨最年輕國會。(圖/國民黨提供)

對國民黨來說,2020與2024總統大選的失敗,標幟着一個只求「船堅砲利」選戰技術層面的改革,無法帶領國民黨走向執政。不論是韓國瑜的流量與粉絲,或是侯友宜的選票基礎與民調,都不是真正能夠轉換成總統勝選的指標。國民黨的改革應該專注在政策論述、初選制度、決策年輕化。

侯康配在六都全面輸給賴蕭配,但綠營選票並無顯著成長,主要票源流向柯文哲,凸顯出着重政策論述以及網路溝通的特性,讓柯成功帶走都會區潛在的藍營支持者。儘管侯友宜的確有一個政見框架,但在辯論會或者媒體曝光中,趙少康的政策論述溝通着墨,甚至都還遠勝於侯友宜。這對都會區年輕族羣與中間選民來說,顯然不足以說服,侯友宜是個適合的總統人選。

而在相對着重人情味的鄉村地區,儘管侯友宜頻繁走訪中南部,加上他的家鄉在嘉義,又熟悉臺語,強調其本土化特色的路線,顯然還沒有看到成功,中南部綠營仍舊鐵板一塊。國民黨過去兩次總統選舉嘗試了民粹魅力型政治人物,以及本土化政治人物,都沒有獲得最終的成功。問題的根源在於,兩次選舉都只想透過民調或者選戰功績來決定提名人選,卻沒有一個夠好的競爭辯論流程來甄別合適的總統人選,反而都是剛選上地方首長,就倉促推上陣,着實是消耗了人才。

不論韓國瑜或者侯友宜,就算在被提名之後,也都尚未準備好競選總統。反觀歐美國家,在元首級候選人提名時,都已經經過了多輪辯論的過程洗禮。儘管韓國瑜跟侯友宜,在被提名的當下都不缺高民調的優勢,但這些民調是源於前一個政治職位的表現,並非反應該人選作爲總統候選人的適格程度。國民黨應該考慮在下一次的首長級選舉,採用多輪的辯論造勢,然後在每場造勢後進行開放式民主初選。這可以考驗候選人的動員以及論述能力,並在每次的造勢當中,替黨凝聚羣衆基礎。更能證明一個元首或者地方首長的勝任程度。

國民黨在這次總統大選嚴重流失中間選民與年輕選票,其中一個關鍵原因,就是不夠重視政見論述。一個總統候選人的政見論述應該包含至少三個部份:提出當前國家的關鍵問題、對問題的成因進行解釋、提出解決方法。這次藍營在總統選舉的表現,關鍵在於缺失瞭解釋問題成因的步驟,這使得後續政策論述攻防,極容易被人找到漏洞攻擊。

上述問題在侯康貸的議題上更加凸顯。侯友宜身爲房東業主,其青年住房政策,應該要能夠從房東業主投資的視角,去跟青年住客的困境進行對話。身爲業主並非不能提出好的青年住房政策,反而應該透過自己對這個問題根源的解釋,順勢導出解方。這個論述設計的好處在於,當政策解方被找漏洞攻擊的時候,可以回溯到自己對問題根源的解釋,來強調解方的合理性。打一開始論述就包含了包租公這個身份下去設計,後面被打房產很多的時候,連反擊的角度都已經準備好了。這個論述工程遠比單純端出牛肉來得複雜,也不是降低房租作爲青年住宅就可結束,需要候選人內化資料後,才能進行準備,並非民調高或者粉絲多就能完成。

世代交替的浪潮,也是這次選戰的觀察點。在臺中與桃園,國民黨的立委選情都遠比總統開出來的票表現優異,其中臺中更是以年輕候選人爲班底,幾乎全面勝出。同時,國民黨不分區得票亦優於總統得票。這凸顯出世代交替、政策論述、知識形象等因素在人口結構年輕的都會區成爲關鍵。

柯文哲成功透過孫子兵法,以及在KPTV等網路管道放送柯文哲有利的民調,避免了上述都會區的棄保效應成真,這凸顯出國民黨想像中的棄保效應,在網路同溫層與網路溝通的效果下,明顯削弱。未來需要比單純操作厭惡值更細膩的溝通策略。這羣選民正是因爲厭惡藍綠而支持柯文哲,又怎麼可能輕易因爲比較討厭綠,就轉而投給藍呢?

KPTV的網路流量,乃至於選前之夜造勢的人潮,都凸顯出柯文哲所帶出來的羣衆熱情已獲得實戰驗證,也反映出的確有一塊無法被藍綠滿足的羣衆市場存在。這個認知將進一步凝聚討厭藍綠的第三勢力。國民黨必須要在這股勢力形成明確自我政治認同之前,提出足夠吸引年輕與中間選民的改革,否則三足鼎立的局勢一旦成形,國民黨面臨的壓力將比民進黨大得多。

(作者爲前國安會政策研究助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