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論廣場》核電捲土重來(魏國彥)

隨着大陸供暖季即將到來,煤炭、天然氣等能源保供問題備受市場關注。(新華社)

多方矚目的《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締約方會議COP26即將於11月初在英國召開,會議主題是要檢視《巴黎協議》簽訂6年來各國的減碳成果,以及新冠疫情影響下全球綠能前途,衆多因素匯聚的關鍵字是「氣候變遷」。

本月初以來全球能源短缺的關鍵字也是「氣候變遷」,彷彿地球系統先上演一出大戲,考驗即將赴會的各國代表。

就在英國外海,入秋以來的天氣頗爲詭異,海上的西風軟弱無力,遲遲不起,無法帶動大家寄以厚望的離岸風力發電,而10月冬寒倏至,保暖需求大增,加速液化天然氣、煤的價格上漲。漲風吹向各國,好幾個國家的能源供應突然青黃不接,黎巴嫩全國停電、印度許多燃煤電廠無煤可燒。

中國與澳洲關係惡化,減少自澳洲進口煤炭,導致多省突然缺媒,轉而向天然氣現貨市場搶購,與去年9月相比價格是當時的10倍,卻有行無市。大陸許多大樓停用電梯,許多工廠關閉,全球供應鏈原本已因新冠疫情而失調,現在更捉襟見肘,歐美的聖誕節購物潮因恐慌性搶購而提前涌動,石油價格也隨之水漲船高,10月初美國加油站汽油每加侖3.25美元,而4月時只要1.75美元。

一連串市場、地緣政治、政府間鬥爭,以及再生能源轉換、天氣因素引爆了前所未見的能源危機,如同一臺撞球,氣候失調是一顆逸離軌道的白球,像一頭灰犀牛,東撞西撞,多國能源供應落馬,逼得各國重新檢視能源與減碳間的辯證關係。

減少碳排的目的是要穩定全球氣候,而歐盟各國重大成就之一就是在北海廣設離岸風力發電機,正躊躇滿志之時,原來看好的北海風場突然軟弱無力,今年的初冬又格外的冷,先觸動了歐洲能源供應危機,接着帶動了全球化石能源(天然氣、煤、石油)爭奪戰,第三世界國家原已關閉的煤礦場又緊急被啓動。

在這場方興未艾的全球能源危機中,綠色能源「看天吃飯」的脆弱性被放大彰顯。原先離岸風力因規模不夠而昂貴,在各國努力下終於「規模化」,但結果只是證明能源安全不能依靠「大規模」的離岸風力發電。而俄羅斯成了贏家,總統普丁說,歡迎歐洲各國進口俄羅斯的天然氣,儼然成爲新救星;原來引起各方杯葛的波羅地海北溪二號天然氣管線可能因此啓用,天然氣終將成爲俄羅斯控制歐洲的能源武器。

這場大戲中最爲弔詭的是,陽光與風力發電都依賴天候條件,兩者都被自己意欲保護的對象(全球氣候)打敗。而原本被嫌棄、詬罵、抹黑的煤炭與天然氣一夕之間成爲救星,將拯救各國經濟與冬天受凍的人命。可預見的是,聯合國氣候峰會召開的同時,二氧化碳排放量只增不減,各國代表脣槍舌戰之後,一度跌到谷底的核能發電也就後市看好,要捲土重來了!

(作者爲國立臺灣大學永續地球尖端科學中心兼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