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控人不敢動,二股東很活躍,套現1億不夠用,宣佈再賣兩個億
不吹不黑,減持新規拿分紅比例做指標確實是高招。
能分紅而不分紅的屬於鐵公雞,既然你不給股東分紅,那你自己也別想套現,大家都這麼幹耗着。
不能分紅的說明根本就沒掙到利潤,不掙錢的公司,上市的就是奔着套現來的,那就更不能讓你得逞了。
再加上破發、破淨的不能減持,基本上把不該減持的上市公司都卡住了。
不過,卡住的只是上市公司實控人一人,實控人不敢動,但其它的大股東仍然可以歡快地肆意揮灑。
實際上,有時候,非控股股東的持股比並不比實控人少多少,甚至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對上市公司股價造成的影響,也並不比實控人小。
近日,上市公司萬馬科技二股東盛濤宣佈將在未來三個月內減持5%的股份,如果以當前萬馬科技的股價來計算,大約可以套現兩個億。
值得一提的是,盛濤雖然是二股東,但其持股比例與實控人張德生相當,張德生22.84%,盛濤20.28%。
2%的差距,減持套現的自由度完全不同,看來,持股比例這個東西,也不是任何時候都越多越好。
如前所說,萬馬科技就是屬於被減持新規的分紅指標卡住的類型,上市6年來累計分紅1次,分紅金額400萬,而近5年來零分紅。
實控人張德生倒是很守得住,在新規頒佈之前的多年裡也沒有減持過,只是轉讓了部分股權給女兒,屬於家庭資產的內部分配。
其它股東、董高監就不同了,萬馬科技是2017年8月上市的,1年限售期剛過,2018年8月就卡點拋出了5%以上股東及董高監減持的預披露公告,時間銜接得相當緊湊。
之後,又有三次整齊劃一的組團式減持預披露,但其中有的人還是因太過着急,甚至造成了違規被罰。
2018年10月,時任副董事長說讓自己家屬調試股票交易軟件,結果因爲誤操作賣了10萬股,收益被公司沒收了。
2020年3月,時任副總經理迫不及待地提前一天減持,收益也上繳給上市公司了。
當然,減持的一大原因是股價的誘惑太大了,萬馬科技發行價僅6塊錢,上市後的一個月內就飆漲到最高50元。
有了IPO首月打下的好基礎,即使後來股價大跌後,也長期保持在20元線上下,高於發行價3倍,收益已經很豐厚了。
作爲二股東的盛濤當然是獲益最多的,萬馬科技剛上市時,盛濤持股比例約25%,也就是說,至今盛濤已經減持了5%的持股比例,按照減持的時間區間粗略估算,總套現額超過1億。
關於減持原因,盛濤倒是很耿直,前幾次公告中用的都是“償還個人借款”。
如今,借款是否還完了不得而知,但有一點是肯定的,前期套現的1個億不夠用,所以計劃再套現兩個億。
當然,盛濤也好,其它股東和董高監也罷,減持套現都是合法合規的,但背後卻影射出了一個深層次的問題:上司公司到底是來幹嘛的?
說得直白點,上市公司IPO募資完成後,就永久獲得了一批投資款,免息、不用還的,那到底上市公司該用什麼來回報投資者?
如果股價漲得好,看起來是挺好的回報,但實際上股票的價格是以擊鼓傳花的方式買出來的,也就是說,無論如何,總有人在股市裡託底,一部分人的快樂總是建立在另一部分人的痛苦之上。
所以,最公正的投資回報方式,其實還是一直被股民吐槽的分紅。
退一萬步講,如果公司沒上市,作爲股東,要掙錢不就得靠分紅嗎,爲什麼上市了,邏輯就變了?
回到萬馬科技,當初上市募資2個億,刨去各種手續費入賬1.68億,但上市這6年的利潤總額還不到6000萬。
公開發行比例是25%,也就是說,股民2個億的投資,6年掙了還不到1500萬的利潤,收益率7.5%,而同樣的資金存6年銀行定期,利息至少15%,可得3000萬。
值得一提的是,7.5%的收益是躺在上市公司裡的,不分紅的話就是零收益,於是,萬馬科技累計分紅400萬,股民的實際總收益只有100萬,收益率只有0.5%。
股民如此,上市公司的原始股東們也如此,相比之下,他們寧願把股票全賣了,就算沒什麼好投資的,放銀行存着也比做股東的回報多多了。
而這又牽出了另一個問題,不分紅也不減持的實控人們到底是靠什麼掙錢的,工資嗎?
關於這個問題的答案,可能就相當多元化了,就像某知名評論人說的,給我一個上市公司,我可以有1萬種方法掙錢。
最後,想問一下那些上市沒分紅的鐵公雞們,上市幹嘛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