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話》漢高祖劉邦75代孫 追本溯源(劉良升)

12月16日拍攝的江村大墓外藏坑。陜西省文物部門近日發佈最新考古結果,開創了「文景之治」的漢文帝,其陵墓位置、規模已確認,並從霸陵周邊的外藏坑及陪葬墓中,出土了大量金銀器、陶俑、銅印等珍貴文物。「漢文帝霸陵」之謎被揭開面紗。進入21世紀後,考古工作者在西安市東郊的白鹿原西部地區展開了大範圍的考古調查,並對世傳的漢文帝陵所在的「鳳凰嘴」,以及竇皇后陵、薄太后南陵等區域進行了大面積的考古勘探,基本確定了漢文帝霸陵陵區的大致範圍、重要遺址的分佈狀況和形制佈局,並新發現了一座「亞」字形大墓。這座新發現的大墓因位於西安市灞橋區江村而被稱爲江村大墓。經過持續勘探及對大墓周邊部分外藏坑的搶救發掘,基本確認這座大墓爲漢文帝陵墓。(新華社記者張博文攝)

2021年12月14日,大陸國家文物局在線上召開「考古中國」新聞發佈會,公佈了近來對於3項漢唐時期遺產的考古成果,其中歷經多年考古的調查和論證,西漢文帝霸陵也被正式確認了。當堂弟把這則消息分享到家族羣內,我們堂兄弟間對這個共同話題展開了熱烈的討論。

話說我們這支劉氏支系,正是由漢朝一世祖高祖劉邦、二世祖文帝劉恆、三世祖景帝劉啓、九世祖光武帝劉秀、十世祖廣陵思王劉荊,一直傳承到我們所屬的75代。藉由這般特殊的因緣,家族中也產出了不少「漢朝史」愛好者。

前漢在歷史上一共有15位皇帝,其中在漢惠帝劉盈崩殂後,高皇帝的正室呂太后專政時期所迎立的兩位少帝劉恭和劉弘,並不被視爲漢室正統,且兩人被廢后均不知所蹤。尚有居帝位僅僅27天的昌邑王劉賀經廢黜後,貶爲海昏侯,遷徙到現今江西省南昌市的封地,他的陵寢於2015年首度在南昌市被發現時,其陪葬品的豐富與精美讓人咋舌,譽爲當年的六大考古新發現之一。而前漢最後一位「所謂」的皇帝孺子嬰(劉嬰),兩歲時即位爲皇太子,3年之後王莽篡漢因而退位,再過15年新莽政權覆滅,劉嬰於天下大亂之際,被起義軍領袖方望立爲天子,不久兵敗死於亂軍之中。

除卻前述4位,其餘11名前漢皇帝,都是安葬於都城長安(今陝西省西安市)一帶,其中9位皇帝陵都是毗鄰相依整齊有序地分佈在渭河北岸的咸陽原上,僅有漢文帝劉恆的霸陵,和漢宣帝劉詢的杜陵在渭河南岸西安城區的東側和東南方,爲何他們兩位的陵寢不在咸陽原的皇室主陵區之中?真正緣由已不可考。且除了漢文帝的霸陵外,含漢宣帝的杜陵在內,每一座陵區均可發現皇帝陵高大的覆鬥形封土,伴以不遠處皇后陵的巨大封土(即所謂同塋異穴的規制,夫妻分別埋葬在兩個相互緊靠的墓穴中),以及受賜陪葬大臣們的陪葬墓塋。

而獨特的霸陵卻有一則千古不解之謎。原因是霸陵的陵區範圍,基本上已確定在西安東側的白鹿原一帶,歷史考古專家也成功地考證出文帝生母薄太后陵寢(薄太后原稱薄姬,先僅是高祖的嬪妃,在漢高祖過世15年後當漢文帝入主朝廷時,她才被尊爲皇太后,所以漢高祖本身是與皇后呂雉合葬於長陵。),和文帝竇皇后陵寢的封土位置,可是歷兩千年來卻遍尋不着文帝陵的封土。在白鹿原區域的鳳凰嘴,卻有一座奇偉俊秀的山頭,其近似金字塔的山型對比於唐朝「依山爲陵」的唐太宗昭陵之九嵕山、唐高宗乾陵之梁山、或唐玄宗泰陵之金粟山,毫無疑問地均展現出帝王陵寢磅礡的豪邁。所以千百年來的歷史專家,鹹認鳳凰嘴山體之中就是漢文帝的霸陵地宮所在,而鳳凰嘴山腳下也被各朝各代樹立了「漢文帝陵」的石碑。不過弔詭的是陝西省考古人員2011年在鳳凰嘴進行大規模勘探,卻沒有發現任何人工開鑿過的痕跡。(按:依山爲陵是指在大山中開鑿墓室)

江村大墓外藏坑出土的彩繪陶俑(新華社)

江村大墓與薄太后南陵出土的部分文物(新華社)

此外,許多專家學者就此認爲漢文帝陵是唐朝帝陵「依山爲陵」規制的啓蒙發明者,我個人卻不以爲然。因爲文帝的繼承人景帝劉啓之陽陵,和其後武帝劉徹之茂陵,均有覆鬥形的巨大封土,如此他倆豈不甘冒大不諱違背文帝訂定的「依山爲陵」祖制嗎?爲此,數年前堂哥曾順道帶着堂侄兒前往白鹿原實地考察,他總覺得鳳凰嘴離文帝正室竇皇后陵的封土太遠,不盡符合夫妻同塋異穴的常理。看來我們這些身上流着文帝血脈的裔孫,對祖上的想法多少還是有些心有靈犀呀!

其後的轉機是到了2002年,有6只原屬西漢時期的珍貴文物黑陶俑被盜,且輾轉送往美國險遭拍賣,大陸相關單位鍥而不捨地追回文物後,確認是從白鹿原江村的一座前漢時期墓穴中所竊得,考古人員於是聚焦於江村古墓,結果赫然發現這裡的地底下竟然隱藏着一座具有4條墓道,且呈「亞字型」的超級大墓,乃暫時命名爲「江村大墓」,並於2019年劃定爲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隨着更多的文物證據出土,加以其頂級的形制和超大的尺寸,大陸國家文物局方纔底氣十足地宣佈「江村大墓」纔是漢文帝霸陵陵寢之所在,直接否定了鳳凰嘴「依山爲陵」的說法。也正因爲文帝陵不像其他前漢或後漢的皇帝陵都有高大的封土,從而讓這個謎團困惑了後人2000年。

由空照圖觀之,「江村大墓」向東距離竇皇后陵約800米,西南距離薄太后陵約2000米,而北距鳳凰嘴約2100米。由此推算竇皇后陵與鳳凰嘴的直線距離約在2250米左右之遙,無怪乎印證了堂哥認定鳳凰嘴不應爲文帝陵的直覺。而文帝陵的不起封土,如此的簡約「薄葬」,也具體反應了漢文帝劉恆一生以簡樸孝順著稱於世,方能締造出漢初文景之治的太平盛世。至此,前漢11位皇帝位在西安附近的長眠之處均已無疑議的確定了。

談完了「地上西安,地下長安」的文化瑰寶後,同爲炎劉世胄的後漢帝國也有14位皇帝。當中後漢末代皇帝獻帝劉協遜位後,貶爲山陽公,逝世後葬於現今豫北地區修武縣境的禪陵。加以少帝劉懿(北鄉侯)早夭其陵墓不詳,以及另一少帝劉辯被董卓所廢且鴆殺未有建陵外,其餘11位皇帝的安息之所都是在後漢都城洛陽一帶。

後漢大體承襲前漢規制,只是帝后同穴合葬,地面封土減小,改方爲園,是爲圓形封土。且有鑑於前漢帝陵在新莽覆滅,烽火戰亂中被盜掘的慘痛事實,開國明君光武帝劉秀也推行薄葬,致使皇陵的辨識度更變低了。且經歷改朝換代,掘墓者衆,滄海桑田之變遷,加以史籍對於後漢皇陵方位的記載過於簡略,千年以來以訛傳訛,洛陽北邙山下的陵寢封土究竟爲誰者,已產生不同見解。據說還有某處帝王陵的表層封土,因故被百姓移爲他用,不復見陵寢形貌,更加深了查察的困厄。連位於黃河之濱,距離小浪底水庫不遠之處的一座帝王陵,自北宋以降,歷朝歷代立碑視作爲光武帝劉秀的原陵,但現在有持另一派觀點的學者,以該處瀕臨黃河,腹地展幅有限,不足以容納過多的陪葬墓,且距離其他任何的後漢帝陵都太遠,而駁斥爲原陵的說法。

冀望歷史考古專家們,能再接再厲,繼圓滿完成了前漢皇陵的系統整理,再積極挑戰將洛陽的後漢皇陵歸屬釐清,這不但可讓未解之謎底公諸於世,還原歷史真相,也讓我們劉氏後人,完成追本溯源的心願,我們熱切期待中!

(作者劉良升現居現居美國德州休斯頓市)

【劉良升專欄每週二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