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故死亡」居青少年死因第二位 民團:兒少安全方案流於形式

事故死亡連年高居兒少死亡第二大原因,衛福部提出「兒少安全實施方案」,列出各部會績效指標,並藉兒童及少年事故傷害防制協調會議督導落實,但兒少死因中事故致死比率並未明顯下降。立法委員林月琴質疑,該方案並未滾動式修正;民團並提出,衛福部應儘快修正該方案,並將死傷情況訂爲績效指標。

根據衛福部兒少死因統計,0至17歲青少年死因中,事故死亡一直位居第二高,2017年爲17.7%,2018年爲16.8%,2019年爲15.4%,2020年回升爲16.9%,2021年爲15.9%,2022年仍高達15.3%,死亡人數達169人。

衛福部兒少事故協調會議委員、靖娟基金會執行長許雅荏表示,兒童安全問題涉及跨部會權責,國際上設有兒童專責單位負責,臺灣缺乏專責單位,透過兒少實施方案作爲整合計劃是正確方向,但卻缺乏明顯願景,恐會流於形式。

許雅荏說,兒少事故協調會議開會頻率過低,一年僅3至4次會議,會議內容多是數字報告,未發揮實質約束效果,包含自己近期所提的電動滑板車應加強管理等提案,常「石沈大海」,官方僅迴應會發文提醒地方政府加強管理,但後續實施成果如何,缺乏明確的追蹤、管理機制。

目前兒少實施方案訂出的績效指標,並未直接要求權責部位降低死傷數字,而是列出加強宣導的演講次數、場所評鑑等項目。許雅荏表示,這些方案指標不夠聚焦,例如防治墜樓的指標,僅提到應對大樓管理委員會宣導多少場次,缺乏全國性策略,應將事故、墜樓死傷數字訂爲績效指標,纔能有效統整各機關,讓兒少傷亡具體下降,「否則兒少實施方案推行這麼多年,事故傷害卻未明顯下降。」

衛福部社家署代理署長周道君說,衛福部連同名稱一併修正,將「兒少安全實施方案」改爲「兒童及少年事故傷害防制實施方案」,主因是對網路、遊戲軟體等,已有專屬法規,但兒少交通事故、墜落致死、燒燙傷等,仍須跨部會機制協調防制。

周道君表示,草案過去曾提報行政院,被退回要求釐清部分指標細節,已經修改後,於今年再度報請行政院覈定,草案中調升各部會對各項兒少安全項目的考覈、評鑑次數,並訂出通報、後續處理等績效,並要求權責單位,配合執行績效,定期彙報執行狀況。

★珍惜生命,若您或身邊的人有心理困擾,可撥打安心專線:1925|生命線協談專線:1995|張老師專線:1980

事故死亡連年高居兒少死亡第二大原因,衛福部過去提出「兒少安全實施方案」,列出各部會績效指標,並藉兒童及少年事故傷害防制協調會議督導落實,但兒少死因中事故致死比率並未明顯下降。記者林琮恩/攝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