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否“量身定製”招聘,釋解疑慮惟公開一途

日前,多地出現招錄爭議,“菸草專賣局招體育特長生任客戶經理”、江蘇某事業單位招聘“前三名均未錄取”,網絡討論指向其涉嫌“量身定製”招聘問題。據涉事單位迴應,相關招錄工作“依法依規且公開透明”,均符合招聘流程,不存在內定情況,但相關網絡爭議並未因此止息。

招聘本身就是公共話題,特別是在所謂“上岸”情結的加持下更能引來關注。在外界出現質疑後,當事單位能夠儘快給出態度、答覆,這本身值得肯定。但頗耐人尋味的是,第一輪答疑往往無法實質性起到釋解公衆疑問的作用,而後續的答問過程又存在各種不確定性,將面臨公衆持續性的追問壓力。

嚴格來說,僅有幾句模式化的“依法依規”“符合流程”還並不足以起到止息爭議、實現良性溝通的作用。

比如在貴州某地菸草專賣局對體育特長生的招聘迷思中,網友注意到在一份疑似招聘信息的表格上,捲菸客戶服務部客戶經理的需求專業明示爲“體育教育、運動訓練”,並且註明“特長生,具有足球國家二級運動員以上資格者優先”。針對網友提出的諸點疑問,涉事單位並未逐一給出有效信息,而僅僅給出“根據實際情況需要,自主確定的人才需求,招聘全程始終堅持依法依規且公開透明”的說法。

究竟是什麼樣的“實際情況”,讓菸草客戶服務部門需要招聘體育特長生?是聯絡體育品類客戶、打開體育市場的需要?還是局裡打比賽、全民健身的需求?而據媒體進一步梳理髮現,涉事單位在2021年亦曾出現招錄舞蹈表演與教育專業、播音與主持藝術專業畢業生的情況,這又是什麼“實際需要”?

無論如何,菸草專賣局都有行政執法部門的屬性,決定了對於涉及公衆知情、涉及公共財政支持的事務,需要在隱去必要個人隱私信息的基礎上儘可能詳盡公示相關招錄的“實際情況”,惟其如此纔可能達到釋解外界疑問的效果,而不至於越迴應越捉襟見肘。

同樣的道理,在江蘇某事業單位的招聘爭議中,對於前三名均未錄取的情況,具體人員最終未中籤的原因,完全可以在嚴格進行去敏感化處理後做相關信息的主動披露。比如針對網上公示的第二名因心理測評不合格而退出的信息被證實並不準確,“第二名實際上是由於有了其他工作選擇,主動放棄了此次的招聘”的情況,就有必要在涉事單位的正式迴應中予以披露。仿照此例,其他相關人員的退出原因也需要儘可能詳盡的說法,纔不至於讓涉事單位平白無故背上一個“量身定製”招聘的黑鍋,同時也讓替補上位的被招錄人員不至於長期頂着所謂“上面有人”的傳言。

單位招錄機制中存在備選人員、提供替補方案,意味着制度設計有其合理性。據公示信息,本批擬錄取的98人中有13名考生都是通過遞補的方式最終獲得錄取資格,而在上一批318人中也有18人以遞補方式入職。但問題在於,對於類似“前幾名入選者都被刷掉”的特殊情況,在引發外界巨大爭議的背景中,如何儘快向外界給予儘可能詳細的說明。

菸草專賣局裡的體育、藝術特長生,和事業單位招來的各種替補選手,之所以會引發網友的格外關注,在於相關崗位具有社會公共財政供養色彩。因爲僧多粥少、競爭激烈,就可能存在招錄公平性的問題。菸草專賣局招錄要求的特定專業屬性,客觀上影響到了諸多其他專業考生的權益,而事業單位招錄替補機制的模糊不清、情況不明,也讓身在其中的考生缺乏應有的公平、公開體驗。

究竟是不是“量身定製”招聘?釋解公衆疑慮,惟公開一途。儘可能詳細地答疑解惑,儘可能持續且有針對性地迴應追問,而不是套路化、模塊化的危機公關話術,纔是儘快澄清誤解、挽回公共形象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