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衛星產業鏈迅速崛起 “中國硅谷”將再次復刻手機產業鏈模式?丨衛星產業新紀元觀察①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 雷若馨 深圳報道

深圳1997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正在崛起一條狹長的衛星產業帶,並迅速躍升爲中國衛星產業新的一極。

空天產業作爲國家戰略性產業和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已經成爲產業轉型升級與拉動經濟增長的重要支撐力量。在政策扶持、技術進步、產業資本、行業應用等多重因素推動下,我國空天產業正迎來快速發展的戰略機遇期。

在過去17年的時間裡,深圳衛星產業幾近從零起步,目前已聚集了一批行業頭部企業,涵蓋產業鏈上中下游。低空經濟與空天產業也被列爲深圳市重點發展的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羣。

頭雁領航、羣星薈萃、市場爲先、應用主導,成爲深圳衛星產業區別於北京、上海、西安等城市的差異所在,而這也是深圳過去四十多年改革開放成功的秘密。

太空“織網隊”

先有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後有深圳衛星產業。2007年,中國航天科技集團與深圳市政府開展戰略合作,深圳的“航天夢”開始揚帆起航。

此前,我國傳統航天產業都集中在北部及西部地區,“當時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在長三角往南地區就再無佈局。”深圳航天東方紅衛星有限公司董事長鬍戈鋒回憶道。“時任集團公司總經理及副總經理看好深圳這樣一個創新高地和改革特區,認爲在深圳應該有所佈局,計劃後續藉助深圳良好的營商環境、充分活躍的市場、特區的特殊政策來推動航天產業化發展。”

一年後,深圳航天東方紅衛星有限公司(簡稱“深圳東方紅”)成立。隨後的2011年,其抓總研製的第一顆衛星——試驗衛星四號順利升空並通過在軌測試。之後,全球首顆脈衝星實驗衛星、國內首個批量生產微小衛星星座、國內首顆極地探測遙感衛星、“一帶一路”共建國阿曼的首顆人造衛星……紛紛出自深圳東方紅之手。

2016年,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再落一子。亞太衛星寬帶通信(深圳)有限公司(簡稱“亞太星通”)在其聯合交通運輸部部屬單位、深圳市政府的發起下成立,致力於建設全球覆蓋、安全可靠、天地一體的寬帶衛星通信系統,

2020年,亞太星通參與設計監造的“深圳星”成功升空,成爲世界上首顆爲移動載體通信定製的高通量衛星。“目前其入網端站總數超過2.6萬個,已成爲亞太地區承載終端數量最多的通信衛星。”亞太星通項目經理葛運介紹道。今年11月,神舟十八號載人飛船返回艙成功着陸,着陸區的媒體直播和工作人員上網的衛星通信正是由這顆“網紅衛星”提供保障。

此外,由深圳魔方衛星研製的天目一號掩星氣象探測星座的多顆衛星,也於今年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

漫天星輝之中,深圳之光悄然閃耀。

根據產業鏈劃分,商業航天上游是火箭、衛星製造;中游爲發射與運營;下游爲終端應用。其中,深圳主要聚焦在三個小切口:微小衛星研發設計製造、衛星系統應用等領域的突破、商業航天企業的聚集。

在過去的17年時間裡,深圳已形成包括衛星製造、關鍵零部件和應用等較爲完善的產業體系,如衛星研製領域的東方紅,關鍵零部件的華大北斗、華信天線,衛星運營方面的亞太星通。

2023年7月,粵港澳大灣區首個空天產業總部基地——星通大廈在深圳寶安區正式啓用,多家空天技術產業企業入駐。其中,專注於衛星導航、移動衛星通信、多傳感器數據融合技術的研究與應用的西安“小巨人”企業星展測控也落地深圳。

今年10月18日,位於寶安區航城街道的空天技術產業園(南昌園)改造工程正式開工。當日,國內首家可複用垂直起降技術商業航天企業——北京星際榮耀落子寶安,宣佈將在寶安開展業務。深圳商業航天的“織網”大軍再添一員。

何以深圳?

“如果沒有華強北,世界會怎麼樣?”

這是曾經手機產業界一句發自肺腑的拷問,而這也彰顯着中國衛星產業鏈的未來分工。細看衛星產業中所需的各種電子信息元器件,深圳的地位不容忽視。

作爲全球電子信息產業重鎮的深圳,2023年電子信息製造業產值達2.52萬億元,佔全國六分之一,多年穩居內地城市首位。深圳衆多的電子設備企業形成了重點領軍企業頭雁領飛,衆多細分龍頭企業深耕細作的良好產業格局。

胡戈鋒在近期舉行的衛星應用大會上表示,目前我國的衛星製造成本較高,與馬斯克的Space X還有很大差距。他呼籲,深圳這個“世界工廠”應該發揮其製造優勢,做衛星代工,使衛星生產真正地實現工業化、規模化以降低成本。

造星造箭所需的大量元器件及新材料,如傳感器、電子控制系統、高性能材料等,均是粵港澳大灣區、特別是深圳的優勢產業。深圳市衛星物聯網產業協會會長張一平認爲,“深圳完全有能力去着力打造一個完整、集中的商業航天供應鏈。”

“中國硅谷”的電子信息產業基礎優勢,讓深圳擁有可以迅速將產業遷移到衛星領域的配套優勢。

而商業航天下游的應用場景,更是“創新之城”深圳的發展舒適區,在太空中與地面遙遙相望的“衛星+”不斷走入生活場景。

平安銀行使用“物聯網+衛星+金融”將金融深入產業。例如,爲奶牛佩戴物聯網設備,配合衛星監測奶牛數量、產奶情況等數據,從而準確判斷牧場生產經營狀況及信貸風險。

華爲則是專注於通信領域,去年獲得了兩項關於星鏈通信技術的專利。從Mate50系列開始便玩起了星際通訊,Mate 60 系列首搭衛星通話功能,Pura70系列更是首發中國移動北斗衛星短信功能。

今年4月,比亞迪仰望U8越野玩家版正式亮相北京國際汽車展覽會。仰望U8越野玩家版搭載着衛星通信終端,可實現在地面網絡無法覆蓋的森林、沙漠等偏遠地區的通信。標誌着全球首款搭載天通衛星通信功能的量產車型正式面向市場。

“依託電子信息產業鏈的強大基礎,深圳衆多企業在商業航天的上游零部件及下游應用端都大有可爲。”張一平表示。

此外,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離不開研發的沃土。深圳“企業+學界”的研發氛圍亦是濃厚。

在深圳航天產業起步之初,便有哈爾濱工業大學作爲深圳東方紅的股東之一,成爲“產學研”結合的典範。地方、央企、學校三方共建的團隊藉助深圳技術高地之勢,共同探索微小衛星的技術創新。

此外,一批高水平的高校與科研機構持續彙集,如深圳航天科技創新研究院、哈爾濱工業大學(深圳)空間科學與應用技術研究院、武漢大學測繪遙感信息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等。今年上半年,深圳上市企業的研發支出增速爲全國平均水平的兩倍,研發強度2.9%,高於全國研發強度2.0%的平均水平。

這些機構和企業不斷推動技術創新和成果轉化,爲衛星產業的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政策“推背感”

政策方面對於空天產業的關注與支持也是層出不窮,“推背感”極強。

早在2013年,深圳就編制了航空航天產業發展規劃,提出發展航空電子、無人機、衛星導航應用、微小衛星等產業領域,並出臺多項政策重點扶持產業發展。自2014年開始至2020年,深圳市財政連續7年共安排70億元扶持未來產業發展,其中就包括航空航天產業。

2021年5月,深圳市發改委牽頭印發了《深圳市關於支持衛星及應用產業發展的工作意見》,出臺了16條舉措支持衛星及應用產業發展。從打造特色應用場景、增強自主創新能力、夯實基礎設施建設等五個方面推出創新舉措。

今年1月,深圳市政府工作報告提出積極打造生物製造、商業航天、低空經濟等新增長引擎。3月,深圳“20+8”產業集羣政策迎來“2.0版本”,新增低空經濟與空天產業集羣。

10月,廣東省人民政府辦公廳印發了《廣東省推動商業航天高質量發展行動方案(2024—2028年)》,提出要打造以廣州、深圳爲核心,珠海、陽江等地爲支點,全省協同發展的商業航天產業空間佈局。

上述《方案》明確了廣州、深圳打造從火箭、衛星、地面站、終端設備到應用的全覆蓋產業鏈,建設若干特色產業園區。

到2026年,全省商業航天及關聯產業規模力爭達到3000億元;到2028年,基本形成星箭研製牽引、陸海發射帶動、產業要素聚集、區域協同互補的發展格局,力爭形成可重複使用火箭航班化發射能力。

深圳市科技創新局黨組成員、副局長邵鋼表示,當前深圳市委市政府抓住空天產業發展的戰略機遇期,充分發揮“雙區”驅動、“雙區”疊加、“雙改”示範效應,立足深圳實際,前瞻佈局空天技術產業,推動空天技術未來產業優化空間佈局,建設國內領先的空天技術產業創新、研發、製造基地。

背靠強有力的電子製造產業鏈集羣,隨着技術的不斷進步和政策的持續支持,深圳衛星產業有望迎來更加廣闊的發展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