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評/以冬奧默契啓動兩岸善循環

旺報社評

歷經一波三折,中華隊順利在北京冬季奧運會開幕式亮相。大陸尊重我代表團「中華臺北」正式名稱,蔡政府也努力淡化會前突發政治風暴,避免衝擊冬奧期間兩岸關係氛圍。兩岸北京冬奧的善意默契,有望爲後續杭州亞運、成都世大運的兩岸互動營造良好氣氛。

陸未矮化 蔡政府維穩

過去半年來,西方社會因新疆、香港、西藏等人權問題,醞釀「抵制」北京冬奧,最後選擇象徵意味較濃的「外交抵制」,而非實質性的取消派員參會,但緊繃的政治情勢加上嚴格的防疫制度,令北京冬奧會蒙上濃濃的政治陰影。臺灣一向被視爲「親美抗中」最前線,綠營政治人物與獨派團體也紛紛要求「抵制」北京冬奧,但中華奧會始終未改變派員參賽的既定安排,中華隊一度以行程安排爲由決定不參加開閉幕式,但後來峰迴路轉,想必是更高層級的決定。

中華隊參加奧運的名稱與待遇,和臺灣的國際空間息息相關,也深受兩岸政治氛圍影響。2008年北京奧運,當時國民黨已重返執政,大陸仍沿用「中國臺北」稱呼,引起我方強烈反彈,最終靠國共平臺溝通,對岸才從上到下統一口徑使用「中華臺北」,直至民進黨2016年上臺後,大陸對內又改回「中國臺北」名稱。

近年臺海情勢嚴峻,複製2008年經驗已無可能,所幸兩岸奧會往來順暢。中華隊最終順利在北京冬奧開幕式亮相,除了中華奧會提及的國際奧會相關指示以外,相信兩岸奧會溝通仍然起到一定作用,但最重要的因素,還是兩岸最高層仍願意保留善意和迴旋空間。

畢竟「中華臺北」名稱是兩岸奧會正式協議下,國際通用多年的規則。陸方未藉北京冬奧的國際場合,對我代表團加以矮化操作,恰是傳達出對岸有意遵守既有協議的善意。同理,中華隊排除各種政治干擾參與開幕式,也隱含了蔡政府對兩岸關係「維穩」的務實態度。

大陸前總理溫家寶曾說,信心比黃金還重要。蔡政府執政6年來,儘管兩岸經貿愈加緊密,但在美中關係歷史性轉折、結構性對抗的不利背景下,兩岸官方和民間的互信嚴重缺失、和平發展信心嚴重流失,難以用蒸蒸日上的經貿表現予以彌補。不過,難能可貴的是,即便臺海一度瀕臨「地球最危險之地」,但兩岸仍然以雙方人民福祉爲依歸,艱難維持和平穩定、民間交流局面。

互動微光 累積增互信

以近期兩岸一連串的積極動作爲例,大陸去年底宣佈ECFA自動延續、臺灣依《金門協議》向大陸遣送偷渡客、國臺辦發言人朱鳳蓮表達訪臺意願獲陸委會正面迴應,再加上陸方遵守「奧會模式」處理中華隊參加北京冬奧,以及中華隊在最後時刻出席冬奧開閉幕式,都是善意訊號的傳遞。

儘管在兩岸嚴峻情勢的對比下,上述善意互動恐只會產生短暫的「微光」,但兩岸缺失已久的互信,終需在點滴間累積和修復。假如雙方能延續遵守奧會協議的默契,擴展至現有兩岸協議及配套機制,將恢復兩岸事務性日常溝通作爲第一步,有朝一日涓涓細流終可以融冰、破冰,打開兩岸關係的僵局。

過去2年新冠疫情侵襲全世界,蔡總統多次以「善的循環」形容臺灣與國際社會之間的互幫互助。可惜的是,由於兩岸處於異常尖銳動盪的狀態,雙方雖多次有意化解敵意、創造契機,但始終未能形成「善的循環」。大陸透過北京冬奧開幕式上的表演,有意淡化西方對其咄咄逼人的刻板印象,試圖塑造開放、包容、自信、環保的正面形象。祝願北京冬奧圓滿成功,也希望以北京冬奧上兩岸善意互動爲契機,構築兩岸「善的循環」新起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