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評:“臺灣牌”又來,美國還能打多久
來源:環球時報
前不久,美國國務院官網修改“美臺關係事實清單”,刪除了“不支持‘臺獨’”這句立場表述;日前又傳出消息,臺當局正在與華盛頓商談軍購,包括岸防巡航導彈系統(CDCM)和高機動性多管火箭系統(HIMARS)的火箭,金額介於70億至100億美元。美國在中方紅線問題上小動作不斷,頑固堅持“以臺製華”錯誤政策的行徑無異於玩火。
在臺灣問題上,美國政府長期侈談“反對任何一方單方面改變現狀”;但“臺獨”勢力的所作所爲、美國諸多政策和“法案”施加的干預,都是對臺海穩定的破壞。其根源是美國利用“臺獨”勢力,把臺灣綁定在美國地緣戰略戰車上的企圖。
在臺灣問題上,歷史不容篡改,事實不容否認,是非不容歪曲。無論遺留的問題拖了多久,無論臺灣地區內部的政治生態如何變化,“海峽兩岸同屬一箇中國”的基本事實都不容改變也不會動搖。無論是“臺獨”勢力還是外部反華勢力,任何企圖單方面改變這一基本事實的圖謀和舉措都不會得到擁護。
客觀地看,美國政府長期以來表態“堅持一箇中國政策”,“不支持臺灣獨立”,既是基於不可動搖的事實和法理基礎,順應國際社會普遍共識和國際關係基本準則,也是將中美競爭的烈度控制在一定範圍內。面對外界反應,美國務院發言人迴應稱“美國仍然堅持一箇中國政策”,這充分表明美國一些政客對臺海問題的認知就是一張“牌”,既要以“臺灣牌”遏制中國的操作空間,又要避免突破紅線,在覈心利益問題上同中國“迎頭相撞”。2022年5月,拜登政府也曾悄悄刪除“不支持臺灣獨立”等語句,但不到一個月就加了回來。而本屆美國政府上臺後,其國務院網站不事聲張地刪除相關立場表述,動作扭捏但圖謀深遠而危險。
一方面,美國作爲《開羅宣言》《波茨坦公告》的推動方和核心參與國,面對中國捍衛核心利益的堅定決心,美國無論在道義上還是能力上都不能也不敢冒天下之大不韙,公開支持分裂中國,因此只能採取“邊緣”策略,搞些類似於“更新”關鍵立場陳述、以“口誤”形式聲稱“保衛臺灣”之類的小動作,其實質是不斷虛化、掏空美方一箇中國政策的內涵。
另一方面,美國一些政客近年來一直把中國作爲“主要戰略競爭對手”並試圖“競贏”中國,臺灣作爲對華戰略棋子的價值也在凸顯。首先,臺灣島地處美國遏華“第一島鏈”的中樞位置,尤其在美國的“印太戰略”中,擁有無可替代的地緣戰略價值;其次,在美國對華高科技“圍剿”和“反圍剿”博弈中,隨着中國大陸科技產業不斷突圍,臺灣半導體已成爲美國“小院高牆”所剩不多的先進芯片製造業的防守大閘。因此,美國軟硬兼施,一邊用補貼利誘臺積電產能轉移,一邊脅迫臺積電出讓董事席位、交出先進製程技術。在賣臺勢力的積極配合下,臺灣半導體產業的基石正漸漸被美國挖空。但在美國駐軍逐步向“第二島鏈”轉移、“第一島鏈”只留“盟友”的趨勢下,未來當臺灣失去半導體產業這一重要籌碼,美國還願意付出多少代價來留住這張“廢牌”,恐怕華盛頓要看“臺獨”勢力還能出賣臺灣民衆多大的利益。
承認和尊重兩岸同屬一箇中國這個基本現狀,是和平解決臺灣問題的前提和基礎。中國提出“和平統一、一國兩制”的方針,正是爲了以和平的方式給臺海問題找到“最優解”。奉勸美方不要挑戰中國的耐心,停止操弄涉臺議題,停止向“臺獨”分裂勢力發出錯誤信號,以實際行動爲臺海和平與發展發揮建設性作用,這纔是符合中美關係發展的正確相處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