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評/人類命運同體 全球共享太空
旺報社評
「隕石撞地球」這類災難電影一直很賣座,如今不再是「科幻」,探測、防禦隕石已成爲國際航太界的熱點,大陸也開始規畫建立「近地小行星防禦系統」,希望及早發現、應對小行星撞擊地球的威脅,保護地球和人類安全。
防禦小行星撞擊地球
小行星撞擊地球的概率非常低,但危害極大,釋放能量可能相當於數十、上百枚核彈。6千6百萬年前「恐龍大滅絕」事件,一般認爲是隕石撞擊地球所造成。「近地小行星防禦系統」希望爲未來人類應對小行星的威脅作好準備,亦有利於人類對外太空資源進行研究、開採與利用。
大陸國家航天局已啓動行星探測工程。天問一號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完成後,行星探測工程下一步將針對小行星,包括取樣返回的探測任務等。行星探測工程計劃在未來10到15年內完成。大陸或在「十四五」末期或者2025年、2026年實施一次對某1顆有威脅的小行星,既進行抵近觀測,又實施就近撞擊,就改變它的軌道進行技術實驗。
這個任務非常富有挑戰性。首先要對小行星進行系統探測,這需要一整套的深空測控體系,在太空中對小行星進行精確定位,研判哪些對地球可能產生威脅,作出精準預報。第二步是對小行星進行防禦,理論上可行的方法是用飛行器撞擊小行星從而改變它的方向,但撞擊小行星並改變其軌道需要極大的能量,對運載火箭等相關支持系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大陸近年航太飛速發展,爲組建小行星防禦系統奠定了基礎。去年,長征五號B火箭發射成功,將大陸太空站首艙─天和核心艙送入太空;長征七號火箭多次爲太空站運送物資;今年長征八號運載火箭一次性將22顆衛星送入預定軌道創造了紀錄;重型運載火箭「長征九號」已立項,近地軌道運載能力預計超百噸。不久前神舟十三號3名航天員順利返航,標誌着大陸太空站關鍵技術已獲驗證。2022年大陸計劃再實施6次飛行任務,完成以天和核心艙爲控制中心,問天、夢天實驗艙爲主要實驗平臺的天宮太空站建設。
大陸的新太空計劃引發關注,讚歎者有之,願意合作者有之,也有戒備和恐慌的聲音。美國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NASA)去年11月就發射DART任務探測機,目前持續在太空飛行,預計今年9月進行「神風式」實驗,撞擊「迪迪莫斯」小行星。
各國探索太空的競爭面不需要回避,歷來有競爭更有利於技術進步,但同時更要看到合作面的重要性。打造一個保護全人類的防禦系統,需要集合全人類的智慧,這也是全球合作的契機。探索浩瀚宇宙、和平利用太空是全人類的共同事業和夢想,國際合作可以降低成本和決策門檻,促進各國航太技術共同快速發展。比如,大陸太空站的建設就得益於國際經驗。國際太空站建成用了數十次飛行和超過10年的時間,而大陸太空站的建造時間縮短了2/3。
摒政治干擾共同協作
聯合國倡議「全球共享太空」。太空國際合作可促進國家間更好地理解彼此,對維護地球和平也有裨益。大陸神舟十三號3名太空人於4月9日,在中國駐華盛頓大使館安排下,在太空上和美國青少年代表進行了一場「跨越天地」的對話,鼓勵年輕人攜手探索宇宙。
大陸計劃今年完成在軌建造的太空站,並配備了國際標準接口,便於與各國攜手進行各項科學實驗。目前已有17個國家、23個實體的9個項目,成爲大陸太空站科學實驗首批入選項目。大陸太空站開風氣之先,向所有聯合國會員國開放。聯合國外太空事務辦公室主任西莫內塔.迪皮波讚揚大陸開放太空站是一個「偉大範例」,是聯合國「全球共享太空」倡議的重要組成部分。
大陸科幻電影《流浪地球》講述了太陽即將毀滅,人類開啓「流浪地球」計劃,帶着地球逃離太陽系的故事,故事中,多國共同協作才最終拯救了地球。不過,太空合作和所有地球上的合作一樣,最重要前提是政治意願。期待世界各國尤其是航太大國能摒棄政治干擾,展示大國胸襟,爲人類和平與進步共同協作。面對小行星的威脅、病毒的威脅乃至更多未知的威脅,人類的行動若如電影所描述,將是地球之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