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評/破解城市病 北京瘦身增質

旺報社評

致力於「瘦身」的北京,將成爲大陸首個「減量發展」的超大城市,隨着大陸國家發改委7月12日印發《「十四五」新型城鎮化實施方案》,提出破解「大城市病」具體政策,大陸經濟社會發展將進入「高質量發展」階段。

更新特點 善用高科技

大陸經濟高速發展,城市面貌不斷更新,北京、上海、廣州、深圳等一線城市,從摩天大樓數量到城市天際線風景,與先進國家並無二致,甚至更加靚麗。然而,人口膨脹、交通擁擠、住房困難、環境惡化、物價過高等「病症」同樣纏身,很多年輕人開始「逃離北上廣」,到二三線城市尋求發展。

大陸經過40多年城鎮化發展,城市積累了很多矛盾問題,亟待透過都市更新行動治理「城市病」問題。如此也就不難理解,北京近年爲何強調「瘦身健體」、「減量增質」。但像北京這樣的超大城市,要疏解其「非首都功能」,想必面臨巨大的內部阻力和外部壓力。

不過,在北京多年的努力下,已初具成效。據統計,近10年北京累計退出一般製造和污染企業約3000家,拆除違法建築超過3億平方公尺,城鄉建設用地減量110平方公里,東城區、朝陽區、海淀區等城六區常住人口比2014年下降15%,終於實現減量發展,顯示北京的決心與能力。

減量發展並不是不發展,而是強調高質量發展。譬如在北京冬奧會期間引人矚目的首鋼園區,就是從工業遺址變身奧運園區和科幻產業園區,成爲新地標和網紅打卡地。又如北京西直門外存在超過30年的動物園批發市場(動批),曾是北方最大的服裝批發集散地,如今已成爲國家級金融科技示範區和探索金融科技創新機制的園區,截至目前累計引進重點金融科技企業、專業服務機構等152家。

一系列數據皆能說明北京的變化:科技企業數量從2015年的110家增至2021年的270家,科技、商務等產業新設市場主體佔比由2013年的40%升至2021年的62%。與此同時,北京公共服務佈局更加優質均衡,一刻鐘(15分鐘)社區服務圈覆蓋率提高到98%,公園綠地500公尺服務半徑覆蓋率從2015年的67.2%提高到2020年的86.8%;2021年PM2.5年均濃度降至33微克/立方米,比2017年下降43.1%,空氣品質首次全面達標,市民享受到更多「北京藍」。

提升品質 破除唯GDP論

不僅只北京致力於破解「城市病」,據不完全統計,截至2021年底,大陸共有411個城市實施了2.3萬個城市更新項目,總投資超過5.3兆元人民幣。善用高科技是這一輪大陸城市更新的特點,例如福州市蒼霞新城從去年開始的都市更新,就充分利用了大數據、人工智慧、雲端計算等前沿技術的應用,加快推進社區治理數位化、智慧化進程。

在全球局勢複雜多變的情況下,大陸在發展路徑上破除唯GDP論,不再一味貪求快、求大,而是更加註重普通民衆的獲得感、幸福感,包括實現共同富裕等,這需要行之有效的具體方法。

儘管面臨巨大的經濟下行壓力,大陸在拉動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上仍然力圖「舊瓶裝新酒」。外貿出口方面,強調產業鏈的調整升級,李克強總理近日在福建考察,鼓勵臺企靠創新、靠品質贏得更大市場;投資方面,大陸近期開工的基建項目,重點佈局算力網路、5G通訊、人工智慧等「新基建」領域,水利、電力、交通等傳統項目也在向智慧、綠色的方向轉型;消費領域則強調「消費升級」,政府發放的補貼優惠券也多傾向綠色家電、新能源汽車等。

北京積極推動減量發展,不僅僅是要轉變超大特大城市的發展方式,更是要使大陸整體經濟加快從速度規模型向品質效益型轉變,爲未來發展培育新動能、拓展新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