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評/侯友宜賴清德 和平與戰爭的選擇
旺報社評
距離明年總統大選投票日只剩下半年的時間,主要參選人相繼對兩岸議題表態,希望主導議題方向,爭取選民認同。國民黨總統參選人侯友宜3日接受媒體專訪時,首度對九二共識表態,提出願意接受「合乎中華民國憲法的九二共識」,反對「一國兩制的九二共識」,也反對蔡英文總統污名化的九二共識。《華爾街日報》5日登出民進黨總統參選人賴清德的投書,表示願在互利、尊嚴原則,沒有先決條件下與對岸對話。民衆黨總統參選人柯文哲強調「兩岸之間還是實質的交流應該先恢復,雙方不要執着在名詞上面」。
蔡規賴隨 兩岸卡關
人類社會任何互動,都需要先釐清兩造主體性質以及相互關係,兩岸之間更是無可迴避。尤其涉及公權力的行使,必然觸及雙方關係性質與政治定位。當年爲了迴避這個敏感問題,讓事務性協商得以順利進行,雙方同意求同存異,採取創造性的模糊策略。雖然保持某種模糊,但絕非天馬行空。其邊界就是兩岸同屬一中,不讓各自堅持的定義妨礙雙邊交流協商。蔡英文執政7年,事實證明蔡路線行不通,賴延續蔡的說法,兩岸沒有復談的可能。
臺灣現狀與兩岸關係定位,立基於《中華民國憲法》及根據憲法增修條文第十一條所制定的《臺灣地區與大陸地區人民關係條例》,兩岸關係是一國兩區,而不是兩個國家。憲法本文中第四條有關於固有疆域的規定、增修條文有國家統一前的敘述,這都證明《中華民國憲法》是一中憲法。中央政府組織架構也是依照這部一中憲法所設計,由陸委會專責處理大陸事務。
綠營批評侯友宜,說憲法中沒有「九二共識」四字。憲法確實無此字眼,但綠營從未否認,也未曾挑戰憲法一中的相關規定,這也是藍營質疑賴清德競選中華民國總統能否遵憲行憲的原因。侯友宜強調「合於中華民國憲法的九二共識」,就是要凸顯中華民國主體性,在此定義下帶有一中定位的兩岸關係,以與對岸恢復交流協商。
九二共識 和平支柱
對於侯友宜的說法,新任國臺辦發言人陳斌華4日透過書面新聞稿表示,九二共識的核心意涵是兩岸同屬一箇中國,是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政治基礎,也是維護臺海和平穩定的「定海神針」。國臺辦並未針對侯友宜堅持中華民國憲法部分提出異議。事實上,現任國務委員王毅擔任外長期間,曾在2016年蔡英文總統大選勝出後的2月,於美國華府智庫一場演說時,指出期待蔡英文不要違反「他們自己的憲法」,即「大陸與臺灣是一個國家」。國臺辦的態度反映了中共對臺政策的一致性,並沒有針對侯友宜有特別的立場。
今年2月國臺辦發言人朱鳳蓮就曾表示,「九二共識」與「一國兩制」分屬不同概念,前者界定了兩岸關係的性質,是推動兩岸和平發展的政治基礎。而一國兩制的提出遠早於九二共識,是國家統一後的制度安排。所以民進黨對九二共識的污名化,不僅是對本國憲法的蔑視與輕忽,也無益於且無助於兩岸的和平發展。
賴清德以「我保衛臺海和平的計劃」爲題投書《華爾街日報》,提出「和平四大支柱」,包含建立臺灣的威懾力、經濟安全是國家安全、與全世界民主國家建立夥伴關係、穩定而有原則的兩岸關係領導能力。洋洋灑灑的四大支柱,卻不見如何與對岸恢復溝通交流。沒有溝通的框架,何來交流的可能,沒有交流更遑論和平。
中美激烈對抗一時難分高下,戰爭的風險卻越來越高,雙方都有意降溫。布林肯訪中即是希望美中能夠管控風險,美國在臺協會也表達鼓勵兩岸和平交流之意。蔡英文執政7年來,臺海從冷和平走向冷對抗,民進黨政府大力強化軍備、延長役期是在爲熱對抗做準備。賴清德對外媒投書宣示延續蔡英文路線,證明明年總統大選仍是和平與戰爭的選擇,他的保衛臺海和平計劃是空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