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抨擊縮水式通膨 只淪為政治口號

拜登最近可能剛創下一個歷史紀錄,成爲第一位在年度國情諮文中討論零食的美國總統,他舉薯片爲例,說明「縮水式通膨」(shrinkflation)的現象。

當企業減少商品份量,以避免漲價時,就會出現「縮水式通膨」;企業在應對更高生產成本時,通常是提高價格或縮小產品尺寸,有時兩者同時出現。這是將高生產成本轉嫁給消費者的一種開後門方式。消費者往往不太容易注意到,因爲大多數人都是依據既有的購物習慣購買相同的產品。

賓州民主黨參議員凱西於2月提出《防縮水通膨法案》,而拜登在發表國情諮文時敦促國會通過凱西的法案,賦予聯邦貿易委員會(FTC)實施監管措施以抑制通膨的權力,該法案還讓FTC和州總檢察長能夠對從事這種做法的公司提起民事訴訟。

某些產品往往更容易受到通貨膨脹的影響。勞工統計局報告指出,2019年1月至2023年10月,家庭紙類產品因縮水通膨而測得的價格漲幅變化最大,上漲10.3%。出現顯著變化的其他類別還包括,零食上揚9.8%;家庭清潔產品上漲7.3%,咖啡7.2%,糖果和口香糖以及冰淇淋及相關產品7%。

縮水式通膨並不新鮮,往往伴隨着通貨膨脹而生。只要供應鏈成本上升,企業就會縮小產品尺寸以維持售價不變。現在之所以成爲熱門話題,是因爲業者大多因此獲利匪淺,讓消費者有被欺騙的感覺,認爲企業利用民衆的無知上下其手。

無論政黨如何更替,檯面上的政客永遠在抱怨物價,從零售店到藥房無處不見。拜登政府也鎖定處方藥價開刀,聲稱許多藥品的生產成本相對較低,但卻選擇刻意忽略或不解釋平均成本和邊際成本之間的差異。

許多藥物的研發成本高達數千萬甚至數億美元,大多數藥物的市場有限,因爲不會有太多人患有該藥物治療的特定疾病或病症。單一藥物的邊際生產成本可能每顆只需5美元,但用於研發和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批准的平均成本可能爲700美元。

同樣地,食品生產商面對供應鏈的投入成本持續大幅上升,除了食物原料成本年年上揚,像是能源、包裝和運輸等其他周邊成本,也在新冠疫情和俄烏戰爭後飆升。這意味着產品製造成本已今非昔比。雖然業者已儘可能吸收這些成本,但仍然面臨相當大的挑戰。

白宮主人來來去去,國會山莊新人換舊人,幾乎每次嘗試以政策控制物價的努力,都以失敗告終。如果無法收回全部開發成本,任何理性的製藥公司都不會花費大量資金開發新的救命藥物;再會賺錢的食品公司也不會做賠本生意,這是政治人物選擇忽視的簡單經濟學。

而歷史顯示,縮水式通膨只在聯準會政策導致物價大幅上漲時纔會發生。這個事實應該向任何願意邏輯思考這個問題的人證明,導致縮水通膨的是聯準會,而不是貪婪的企業。

聯準會利用升息手段對抗通膨,並不像政府所宣傳般那樣有效。如果拜登真想阻止通貨膨脹,應該先減少聯邦支出,並削減超過35兆美元的國家債務,讓聯準會能夠不用猛印鈔票來購買聯邦債務,而保持較低的借貸成本。

令人失望但不意外的是,拜登總統提出的2025財年預算並未削減支出,反而還建議在未來10年每年舉債近2兆美元。雖然國會共和黨人宣佈全力阻擋拜登的「鉅額支出預算」,但事實上是,共和黨與民主黨一樣,競相在福利支出加碼。

通膨在2022年達到40年來的最高點。雖然之後有所下降,但仍高於聯準會2%的目標。追蹤物價的勞工統計局表示,雖然消費者可能會注意到雜貨店出現縮水式通膨,但這對整體通膨影響很小,對消費者生活的影響也沒有那麼大。

消費者的生活雖因通膨而變得更加困難,但受縮水式通膨影響最深的產品類別如零食產品,消費者永遠有選擇不買的自由;不過縮水式通膨不太可能消失,一旦企業發現如此更加有利可圖,價格就不太可能下跌,品牌忠誠度纔會是決定縮水式通膨企業能否獲利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