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青年開講啦|普惠金融:要“錦上添花” 更要“雪中送炭”

張珩 中國社會科學院金融研究所副研究員

普惠金融,一頭連着百姓生活,一頭連着發展大局,服務經濟社會發展,不僅要“錦上添花”,更要“雪中送炭”。

普惠金融的核心是讓經濟社會發展的薄弱環節和弱勢羣體享受平等的金融服務。農村有句老話:“家財萬貫,帶毛的不算。”意思是說:在計算農村家庭資產時,“帶毛的牲畜”一般不計算在內,不能在銀行申請抵押貸款;但在農村家庭,“帶毛的資產”又是主要的資產,不能計算在內的話,則無法從根本上解決養殖戶的資金需求問題。

我在陝西楊凌調研時發現,針對這個困境,當地農商行探索創新出了一種新的抵押貸款產品,叫做農業生物資產動態估值浮動抵押貸款。

什麼是浮動抵押貸款?又如何做到農業生物資產動態估值?……

養殖大戶養殖的種公豬和能繁母豬,這些存續週期比較長、價值相對比較穩定的生物資產,銀行把這些生物資產發展爲標準抵押物;然後,利用耳標、芯片、電子圍欄和GPS定位追蹤系統等科技工具,對它們進行智能監控、管理和風險評估。這樣,“帶毛”的活體牲畜就變成了金融“活水”。解決了養殖大戶資金需求全週期的問題,讓“生豬”變成了“金豬”。

這就是普惠金融體制機制的創新。它是一種更高效的生產力,是基於傳統生產要素升級和躍遷而產生的新質生產力。

新型技術的興起也爲普惠金融注入了全新的動能。一直以來,難以給農戶進行“精準畫像”,是農村金融領域中最大的難點和痛點。“大山雀”,網商銀行首創衛星遙感信貸技術,成爲了農村金融貸款難的一個金鑰匙。

衛星看一看,農戶能貸款?毋庸置疑,這不是科幻場景,2022年,我們團隊在浙江調研時發現,網商銀行利用“大山雀”技術來識別農戶的主糧作物和經濟作物,解決了種植戶貸款難的問題。

不少農戶通過這一“硬核技術”拿到了信貸資金,解決了金融服務“最後一百米”的難題。

這是傳統普惠金融和現代技術的結合,是金融產品和服務的另外一種創新,它也能夠帶動傳統產業的提質增效和轉型升級。

在實踐探索中,普惠金融新質生產力已逐漸形成,並且展示出強勁的推動力和支撐力。但這並不僅限於此。對於“專精特新”企業的支持,對於新能源汽車、鋰電池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的支持,普惠金融同樣也增添了許多亮色。這些都是持續助力新質生產力發展的力量之源、自信之基。

面向未來,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金融發展之路,普惠金融就能賦能新質生產力更好更快發展。

只有這樣,才能讓新質生產力“更有底氣”,才能把中國式現代化的宏偉藍圖一步步變成“美好的現實”。

策劃:袁華傑 許明

統籌:王村村 何迪雅 馮秋穎 何澍之

本期嘉賓:張珩

執行策劃:常暢 魏旖增

製片人:陳宣宇

編導:魏旖增

拍攝:盧智宇 張哲 孟繁傑 高昂(實習)

後期:楊以寧

編校:王村村 常暢 禹瑞麗

片頭片尾:張萌

指導單位

中央網信辦網絡傳播局

中國社會科學網 中國社會科學院團委

支持單位

中國互聯網發展基金會

特別鳴謝

中國社會科學院金融研究所

中國社會科學院當代中國研究所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

新媒體編輯:蘇威豪

如需交流可聯繫我們

點個“在看”不失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