刪古文 只爲掩蓋缺德

(圖/本報系資料照)

近日來,因北一女國文老師區桂芝批評108課綱刪掉17篇古文,其中包含明末清初大儒顧炎武的〈廉恥〉,稱其爲「無恥課綱」,引發海外華人圈討論熱潮。

古文作爲與民國以來暢行的白話文相對的文類,其通行通用已有數千年曆史,要說古文不合現代之用,未免小看古文的功能。即便在古代,所謂的文言文自從秦始皇初定天下,制定「書同文,車同軌」之後,便承載了官方的、正式的書寫及記錄功能,學習古文、瞭解古文、運用古文,讓同一個時代的人可以理解不同地方的人所寫的文書、文章,讓不同時代的人可以瞭解同一篇詩文的義理音韻,這種橫向縱向的溝通能力,不是任何一個時代、地區的白話文所能取代的。

古文的流傳也是經過時間的淘洗,去蕪存菁的結果。當初史官蒐集民間歌謠,孔子刪定後成爲流傳到現在的305首的《詩經》,原始蒐集的民歌中也有許多粗鄙但性情流露的歌謠,但保留下來的,卻是現在看到的這些中規中矩的詩篇,不爲別的,刪掉的歌謠是每個時代都會有的,但表留下來的是最珍貴的,文學、文化的精華,其用心爲:「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古人所要保存、流傳的,是經得起時間考驗,有益於世道人心的核心精華之作。

現在的孩子要學習的東西太多,分配於古文的時間明顯不足,很難掌握學習古文的竅門,從而失去了深入古文的能力,如今大人卻反過來責備古文難懂,學了無用,便要將古文刪減甚至廢除;看到白話文簡單易懂易學,便想廢古學今,這是倒果爲因,買櫝還珠的行爲,殊爲可惜了!

一個人或政府之所以積極要抹除、掩蓋某件事情,一定是這件事情損害到了其自身的形象、聲譽和利益,害怕被人民知道,因此想方設法要使人民無知。108課綱刪掉一篇〈勸學〉影響不大,但是如果讓學生順勢找出荀子的另一篇〈強國〉篇,看到「人君者,隆禮尊賢而王,重法愛民而霸,好利多詐而危,權謀傾覆幽險而亡。」如果學生懂了,執政者心中能不心虛嗎?

如果看到「無愛人之心,無利人之事,而日爲亂人之道,百姓讙敖,則從而執縛之,刑灼之,不和人心。如是,下比周賁潰以離上矣,傾覆滅亡,可立而待也。」講的不就是民進黨執政下的臺灣現況嗎?如果學生認同了,執政者心中能不膽顫心驚嗎?

看到范仲淹〈岳陽樓記〉「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的公忠體國之心,相較於執政團隊以權謀私、利益輸送的私心自用,這樣的課文能讓學生讀嗎?能不刪嗎?

說到底,108課綱明面上是刪古文、去中國化,骨子裡是要掩飾民進黨自身執政的缺德失能無恥,是其德不配位心虛的表現,這纔是108課綱刪除多篇古文的重點。(作者爲教育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