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門改善生態環境「搶鳥」 金門鸕鶿連2年跌破萬隻

鸕鶿「黑衫軍團」生態景觀一直是金門冬季旅遊的大賣點。(李金生攝)

金門太湖的湖心島四周有優質的環境條件,也是度冬鸕鶿的主要棲地之一。(李金生攝)

鸕鶿善於游泳和潛水,是水中的捕魚高手。(李金生攝)

廈門改善杏林灣水庫及園林博覽苑周邊生態後,鸕鶿到訪的數量逐年大幅增加。(廈門讀者提供)

金門冬季天空的主角鸕鶿,在對岸廈門改善生態「搶鳥」競爭下,連2年度冬數量跌破1萬隻,今年更僅有8553只,較去年減少1千隻左右,出現讓人關注的生態變遷。未來金廈小兩岸的生態競爭,是否會進一步改變牠們的棲地選擇,成爲旅遊業者和鳥友討論的話題。

根據金門國家公園管理處的監測紀錄,近5年鸕鶿到訪金門的數量是2018年12652只、2019年13054只、2020年11330只、2021年9583只、2022年8553只,出現逐年遞減的現象。今年主要夜棲地以慈湖、陽明湖、瓊林水庫和小金門的西湖爲主,擎天水庫和小太湖也有小族羣出現。今年迄3月中旬統計還有4621只未北返,預估4月底即會全數離開。

披着一身亮麗黑羽的冬候鳥鸕鶿,晨曦時分結伴出海捕魚,夕陽餘暉踏浪而歸,「黑衫軍團」生態景觀,一直是金門冬季旅遊的大賣點,每年都吸引大批遊客。2019年的13054只寫下有記錄以來最大的數量,繽紛熱鬧景況讓慕名來到的遊客驚豔。

鳥友分析指出,金門到訪數量連年減少,與2015年以前尚無鸕鶿夜棲紀錄的對岸廈門,近年全力改善杏林灣水庫及園林博覽苑周邊生態,並於2017年建設水庫生態島後,漸漸吸引鸕鶿夜棲有關。以濱海花園城市爲建設目標的廈門,也讓一水之隔的金門面臨生態競爭壓力。

根據廈門市溼地保護中心的監測紀錄,鸕鶿在杏林灣水庫一帶,近年均有2、3000只以上紀錄,而且數量還持續成長,這也與金門數量逐年減少,呈現一個對照參考現象。

金管處推估來訪鸕鶿數量減少,與金門棲地主要樹種木麻黃在2016年9月遭遇17級強臺「莫蘭蒂」重創,林相較過去稀疏和破碎化,而對岸廈門連年積極改善棲地環境,金門已不再是度冬鸕鶿「唯一」的夜棲地有關。廈門市溼地保護中心也有同樣分析,指系一個關鍵的生態環境質量拐點。

金管處委託臺大丁宗蘇教授執行爲期3年的「金門鸕鶿遷移與生態研究」,今年將總結最終調研結果,做成相關環境生態監測報告,提供未來擬訂對策的重要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