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年前孤注一擲,香港動畫人的《小倩》曾想“更勝宮崎駿”

作者 / Baoyi

編輯 / 彼方排版 / 這小子

有那麼一些題材和符號,大概是滲進華人文化的骨血裡的;自往而今,創作者們總喜歡孜孜不倦地探索着它們在文本和時空上的延展性,從而給予它們新的解讀、新的視覺、新的迴響。

比如《西遊記》,比如《封神榜》,當然還有《聊齋志異》中的經典篇章《聶小倩》。

王祖賢飾聶小倩

12月6日,由魔法動畫製作、毛啓超執導的院線電影《小倩》上映,又讓大家把目光重新聚焦在這個經典題材上。

其實,說起《聶小倩》,還有不少的改編名篇——比如由香港知名導演徐克監製的真人電影三部曲就可謂經典。(三部真人電影分別爲1987《倩女幽魂》、1990《倩女幽魂2:人間道》、1991《倩女幽魂3:道道道》)

但卻似乎只有小部分觀衆知道,徐克團隊曾在1997年推出動畫版《小倩》。

作爲徐克作品序列中的唯一一部動畫(《老夫子2001》是動畫+真人實拍),《小倩》可以稱得上是“徐老怪”開天闢地式的圓夢放飛之作。

在這部作品裡,聶小倩仍舊勾魂攝魄,但卻少了很多悽怨孤苦,反倒像個樂在其中的“職場達人”。寧採臣仍是潦倒書生,但會裝傻、會搞怪、會撩妹,少了一味寒酸迂腐,更添幾分食色性也。

他們兩人,也不再是對註定BE的苦命鴛鴦,而是可以相互拉扯試探、一起攜手闖蕩、最後逍遙相伴。

與此同時,抓鬼道士“燕赤霞”變得Q萌,千年樹妖“姥姥”諧星上身,陰間霸主“黑山老妖”開起了演唱會……真人電影中曾出現的女鬼“小蝶”、和尚“十方”、老僧“白雲”等角色也都有了令人耳目一新的形象和設定。

因此,《小倩》不僅折服了很多觀衆(豆瓣2.5萬+人評價8.3分、B站相關視頻總播放量250萬+),而且還給香港影史、甚至華語影史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可惜的是,因爲沒能實現在中國大陸地區的正式發行,多數內地觀衆對這部陌生的經典知之甚少。即便是在香港,多年來也少有再作公開放映。(據可查資料,香港電影資料館曾在2007年「幽微靈秀聶小倩」專題節目中放映此片,而後便推移到了Anifest 2021動畫藝術祭中的重映。內地方面,暫未查閱到有關此片的學術或公開放映。)

如今,新的“小倩”又與我們見面了。除了正在上映的《小倩》(毛啓超導演、光線動畫出品)之外,還有已作立項備案的《聊齋:蘭若寺》(追光動畫出品)。

藉此機會,筆者做了一番小小的查閱和考證,重溯徐克版《小倩》的誕生故事、奇思巧作、以及成就和遺憾。

但因時間久遠、多有隔閡,今人視點難復全貌。如若通過這篇文章,能給各位讀者帶來一些吉光片羽式的新知,那便再好不過了~

01

徐克:等不及了,再等下去,我怕搞不成了!

說道是“念念不忘,必有迴響”。《小倩》的誕生,首先源於徐克內心深處對創作動畫的強烈憧憬,其次,也來源於他1992年時在東京與一位片商朋友的談話。

1998年11月《小倩》日本上映海報,配音陣容有林原惠美、石田彰

愛看些香港電影的讀者或有了解,徐克此人創作,一愛天馬行空、潮流創新,故江湖人稱“魔猴”“徐老怪”。二是音詞書畫、多有精通,分鏡繪製不在話下,電影配樂也能獨當一面。三則精力充沛、行事強勢——

不僅身兼導演和監製,亦向同行提供特技服務,而且還是電影公司老闆;

奉行“假手他人實踐自己意念”的工作模式,能讓自己的指紋都留在每部作品裡;

無理要求很多,所以電影人們大多對他又愛又恨。

《笑傲江湖》編劇劉大木:“徐克很會營造自己的神秘形象,表現不用睡覺的工作能力,並戴上墨鏡、蓄羊咩須。”

比如,爲了拍攝《蜀山:新蜀山劍俠》(1983),徐克越洋聘請好萊塢專家、成立特技小組,還一邊接受專家訓練,一邊試驗港片特有的“土法特技”。

在《黃飛鴻之三:獅王爭霸》(1992)中,徐克與胡偉立共同署名配樂。胡偉立評價“合作的導演當中,對音樂有感覺、有要求的,徐導是很厲害的一個。”

《倩女幽魂》《笑傲江湖》《新龍門客棧》《東方不敗》等名作雖有程小東、李惠民署名導演或深度參與,但監製徐克仍是核心。以致於在很多觀衆眼裡,這些都是“徐克作品”。

《倩女幽魂》劇組合影(左二)徐克(右一)程小東

因此,製作《小倩》,不爲商業利益,不爲討好他人,只爲徐克自己。

其一,徐克想做動畫。

他說,“拍着電影還一直聽到卡通(動畫)的呼喚”,他說“從小我就常常幻想自己進入了動畫的世界裡……動畫的世界除了奇幻的色彩之外,其實還有一種虛假的美麗……始終,它只是線條和顏色符號組成一切生物和環境的世界,只是符號的啓示”。

其二,徐克覺得要是沒有人去發展華語動畫會很可惜。

他說:“自從《大鬧天宮》後,我等萬氏兄弟的動畫等得我的脖子都比我的腿長了。”

然後他認爲,動畫也是一個流行文化的東西,光靠圖像就可以產生很多溝通,但是華語動畫一直沒有全球性的、國際性的流行文化,所以假如“今天再不做就很可能永遠都做不起來……跨國企業就很容易佔領你的市場”。

《小倩》製作現場

其三,徐克想借此機會重啓中國人的動畫工業。

他說“在自己卡通(動畫)工業基礎薄弱的情況下,必須強勢地走,開步走自己的路,必須一開始就把自己拉到世界的層級”,但因“過去一直在否定傳統,現在唯有以現代的眼光去看去轉化,傳統的東西才能生存變成現代的東西。”

《小倩》導演陳偉文自述

於是乎,在徐克被那位在東京碰到的片商朋友“無意間挑起多年夢想”之後,他便即刻發動了《小倩》的籌備。

而儘管那位片商當時對徐克說的是“先拍電視片集,把好的片段收集成一部電影,再推出”,很多人也建議他莫太沖動,但徐克還是認爲“等不及了,再等下去,我怕搞不成了!”

1998年4月29日徐克和施南生(《中國時報》尤能傑攝於臺北)

那麼,爲什麼會選擇繼續創作“小倩”這個題材呢?

徐克給出了四點理由:

第一、海內外觀衆對“聶小倩”這個故事都很熟悉;

第二、無論是對製作團隊還是對宣發團隊來說,這個題材容易溝通;

第三、經過三部真人實拍作品的積累之後,“聶小倩”已成爲了(華語)流行文化的一部分;

第四、通過動畫,可以嘗試很多曾在真人實拍中無法實現的想法。

如此一來,製作動畫《小倩》,便以一種迫在眉睫、卻又順理成章的姿態,進入了徐克團隊的日程表中。

02

十年打磨+鉅額投資+華麗班底=譭譽參半?

然而,除卻主觀判斷,關於《小倩》這部作品在廣域輿論場中的評價,則像一個謎。

有人說,《倩女幽魂》後已過10年,《小倩》在題材上有炒冷飯之嫌,而且美術風格不協調、欠統一,在動畫技術的層面有不少尚未到家的地方。

有人說,《小倩》製作4~5年,號稱花了600萬港元宣傳費,並在香港上映時收穫超815萬港元票房(1997年香港電影票房收入第24位),雖然聲勢浩大,但未對香港動畫產業帶來更多生機。

1997年香港電影票房前三

更耐人尋味的,還有不少觀衆提出,《小倩》被《千與千尋》抄襲。

對此,讓我們回到《小倩》首映時的官方海報,看看海報上的文案是怎麼說的。這些文案,某種程度上也代表着片方態度。

在這張海報中,有三行醒目的大字,分別是:“超速3D動作神話”、“魔力四射 出神入畫”、以及“超越迪士尼 更勝宮崎駿”。

可以看出,《小倩》的兩大亮點是“神鬼靈幻”和“原創動畫”。

《小倩》1997

《千與千尋》2001

前者雖是1970~90年代香港電影的常勝題材,但也成爲了此次影評人指摘徐克“江郎才盡食老本”“舊瓶新酒、借屍還魂”的標靶。後者則道出了這部作品的性質和參照——

在徐克看來,日本式的動畫是“不動”的,即主要爲2D局部平移的畫面,可以大幅節約製作成本;迪士尼式的動畫則“動太多”,特別是在1995年《玩具總動員》帶出3D風潮後,不僅動得更靈活了,製作成本也變得更高了。

《千與千尋》2001

《玩具總動員》1995

所以,徐克想在《小倩》裡做出一種“背景和人都在動”以及“2D人物+3D背景”的獨創性。

在當年“電腦動畫只用來做TVC(電視廣告),做動畫長片的想法是件很恐怖的事情”的大環境下,他要“找另一種方法讓它動”,更要克服退卻心態、科技設備、經驗不足、模仿惰性等身心難關。

2D人物+3D背景

爲了實現這一點,就像當年找到程小東合作《倩女幽魂》那樣,徐克提拔了年輕的陳偉文,把已經在內地動畫公司工作的鐘漢超(“曾爲《笑傲江湖》畫特效鏡頭的臨時工”)拉回香港做人物造型設計,還找來了日本團隊Triangle Staff Corp.(1987-2000)做“人物動畫”。

在日方團隊裡,遠藤哲哉(或寫作“遠藤徹哉”、《龍貓》演出助手)擔任了人物動畫導演,小松原一男(《風之谷》作畫監督)擔任了作畫監督,中村孝(なかむらたかし《風之谷》原畫、《阿基拉》作畫監督)擔任了分鏡繪製和場面設定。可以說,《小倩》在人物部分的製作,確實合作了“宮崎駿班底”。

《龍貓》1988

《風之谷》1984

再者,當《小倩》在日本上映的時候,其宣傳單張也赫然寫着“宮崎駿作品背後的創作者製作的動畫+徐克最新CG技術的結合體”(宮崎アニメのクリエイターが製作したアニメとツイ・ハークの最新CGがドッキング)和“日本+香港合力製作的獻給世界觀衆的首部2D+3D數字動畫”(日本と香港が総力を挙げて贈る世界初の2D+3Dフルデジタル・アニメーション)這樣的描述。

可見《小倩》中的日式呈現,也都是被片方認可的。

當然,《小倩》的製作團隊裡不僅有來自日方的協助,還有來自歐美的力量。用徐克自己的話來說,“能夠完成《小倩》的這個功勞,其實除了我們中國人之外,還有其他地方的一些朋友”。

像這樣以本土團隊爲核心、融合了亞洲乃至世界各地的創意工作者的項目運作模式,在香港這座國際化大都會裡非常常見。

因此,《小倩》真的被《千與千尋》“抄襲”了嗎?

筆者認爲,兩部作品固有重合的班底,也有相似的畫面,但遠不足以蓋章“抄襲”。

在這一點上,徐克本人倒是通透得多。以手塚治蟲《森林大帝》和迪士尼《獅子王》之間的抄襲疑雲爲例,徐克認爲“很難說,其實雙方的(發展路徑)是很像的”,因爲“迪士尼在西方發展的時候,(同一時期的)手塚也在日本發展”。

回到《小倩》的製作水平,是好是壞見仁見智。

但如它的官方設定集《The Making of 小倩》封面所提的那樣,這部作品擔得上“中國人的第一部3D電腦動畫”(嚴謹地說,應該是第一部由身份認同上的中國人主導製作的、有使用3D電腦動畫技術的、長篇動畫電影)。也如香港電影資料館所評的那樣,這部作品“成就了香港電影史上一個重要里程碑”。

而至於海報下方的那一句“羣星發功 超級配音演出 十一個神靈人物”,則更像一個預埋彩蛋。

就像當今的動畫電影也喜歡以“明星配音”爲宣傳賣點那樣,張艾嘉、吳奇隆、袁詠儀、林海峰、羅大佑、李立羣……《小倩》的國粵雙語版本都請來了名聲赫赫的影人蔘演。再加上徐克聲情並茂地出演小狗“金堅”,使得這部作品又再添趣幾分。

爲《小倩》配音的羅大佑和徐克

03

關於時代、關於配樂、關於聶小倩和寧採臣

最後,筆者想再和大家聊聊《小倩》誕生背後的社會語境、《小倩》的配樂、以及《小倩》中的聶小倩和寧採臣。

一般認爲,徐克發跡香港、接受西方教育,但對中國傳統文化有一定堅守。所以他一方面有着對科技和未來的想象,另一方面又鍾情武俠,在很多作品中都有對“俠義”和“愛”的具像表達。

比如在《小倩》裡,就有脫胎于山水畫的3D背景,有寧採臣踏着漫天符咒飛奔而來的畫面,還有燕赤霞、白雲、十方那京劇般的身段和做派。

十方一轉伏魔棒,身形一挫,說道“看來現在黑白已經分得清清楚楚了”

但與身爲“南渡知識分子”的李翰祥導演(1960《倩女幽魂》)不同,徐克不再是個固守中原文化的傳承者和衛道者。在他身上,傳統可以被大刀闊斧地解構,家國需要步履不停地去追尋,東方與西方、過去與未來,則都可以被無縫融會。

以古意和典雅而聞名的李翰祥版《倩女幽魂》

因此,雖有不少學者認爲徐克版的《倩女幽魂》無可避免地帶着一份“流離的況味”,從聶小倩、姥姥到黑山老妖也都有着較爲穩定的對象指涉,但卻沒能在影片中找到任何能夠明確勾連社會大環境的線索或細節。

影片末尾,配樂響起,紅日和黎明依然會來,聶小倩和寧採臣終究還是要分開。甚至,爲了幫聶小倩擋住陽光,寧採臣沒能看她最後一眼。

但到了製作《小倩》的時候,徐克選擇化驚嚇爲魔幻、化悽美爲搞笑。打破過往“人鬼戀”類型電影的通俗格局之餘,還輕鬆消解掉了很多存而不論的文化意涵。

徐克說,“在《小倩》裡,鬼原來都不可怕,有時他們反而怕人。至於人間,也許在這樣一個鬼怪世界的反襯下,我們更能看清楚人的世界是怎麼一回事。”

在動畫的世界裡,“小倩是一個很自我的角色,對一切事物都有她自己的看法,但其實她一點主見都沒有”。相對應地,“寧採臣願意接受一切生活給他的考驗,可是他總沒想過這種考驗是爲了什麼”。

從1987年《倩女幽魂》上映到約在1992~93年《小倩》開始籌拍,再到1997年《小倩》上映,徐克、黃霑、雷頌德、胡偉立、向雪懷等一大批香港電影人,大概也把他們那正處時代洪流下的心路歷程,滲進了電影和角色。

通過動畫,徐克選擇的是“改變”和“自洽”。故事結尾,小倩雖然還是說出了“鬼的話不要信”,但徐克認爲觀衆可以感受得到,她已經改變了。

小倩前後兩次跟寧採臣提到“鬼的話不要信”

而至於寧採臣,徐克選擇了把他放在水中“如魚得水”;因爲“無論別人在岸上如何看他,他都不理,他在水中自得其樂,逍遙遊向落日”。

所以啊,兜兜轉轉,依然是你。

關於《小倩》的配樂,值得一提的,還有角色歌的出現,以及寶麗金最後的輝煌。

作爲1970~90年代在香港數一數二的音樂廠牌,寶麗金不僅培育了包括許冠傑、譚詠麟、徐小鳳等在內的首批粵語歌手,而且還曾擁有包括歐丁玉、陳永明、向雪懷等大量知名音樂製作人。全盛期時,寶麗金旗下歌手的人氣如日中天;1990年代初,該公司在香港樂壇的市場佔有率更是達到壟斷水平。

1989年,寶麗金髮行了一張星光熠熠的唱片《永遠的朋友》 旗下歌手包括張國榮、張學友、Beyond、草蜢等天王巨星

《小倩》的電影原聲碟,就是寶麗金包辦的。

除了有黎明和陳慧嫺合唱的主題曲《依然是你(粵)/生死相依(國)》之外,年輕的鄭中基還留下了一首狂傲的《黑山老妖》。在較爲久遠的錄像資料裡,我們甚至還能看到他的打歌舞臺。

詞、曲、唱、制皆爲全明星陣容,可見徐克對《小倩》配樂的重視。對此,徐克的老朋友們也沒有隻給“行貨”。

在《小倩》的配樂中,他們不僅大膽地加入了流行電子樂的元素,讓旋律聽起來更富現代氣息;還首次嘗試創作角色歌,讓姥姥和黑山老妖這兩個“反派角色”更顯豐滿、更具血肉。

所以,在製作方看來,這部作品的配樂可以說是“香港動畫音樂發展歷程中的一個飛躍式突破”。

不過,正如影評人們形容彼時的港片市道“一片低迷”,音樂市場也差強人意。亞洲金融風暴之後,寶麗金江河日下,最終在1999年被環球唱片收購。

結語:“所有的問題都是答案,所有答案都是問題”

《小倩》的故事說到這裡,各位讀者或會感到驚喜、滿足,或也感到無力、遺憾。

正如有人曾問徐克:“爲什麼要拍電影?”

徐克說:“我沒有答案。”

那人追問:“爲什麼要搞動畫?”

徐克答:“我也沒有答案。……因爲不拍電影,不搞動畫,也不會世界末日。反過來,拍電影,搞動畫,也不會讓這個世界停止戰爭。”

那人再問:“爲什麼要再搞動畫呢?”

徐克說:“問題的答案是:爲什麼不搞呢?”

是的,所有的問題都是答案,所有答案都是問題。

二十餘年過去了,還有經歷者記得施南生(或許)曾對他們說過“假如延遲上映,我們會被香港的黑幫追擊的喲~”這樣的玩笑話。直到今天,這部作品依然有着源源不斷的新觀衆、新討論和新評價。

曾有日本電影、動畫從業者在推特轉述《小倩》發行往事

傳世經典,正是如此。

勿論外界“爲什麼要搞動畫”的衆多疑問,時間長河緩緩向前,必定會有更多鍾情動畫創作的“徐克”,更多徜徉動畫世界的“我們”,以及更多被動畫賦靈的“小倩”。

這趟旅程,值了!

【參考資料】

陳明敏,2016,《香港幽魂——〈聶小倩〉的電影改編及身份政治》,香港城市大學碩士論文

泛亞影業有限公司,1997《小倩製作特輯》(國、粵)[影音資料]

後藤健兒(Cassette_kan)《チャイニーズ・ゴースト・ストーリー スーシン(日本語吹替版)》/シネマ野郎,2021,《アニメ史の『隠れた羅小黒戦記』チャイニーズ・ゴースト・ストーリー スーシン》[影音資料]

香港電影資料館,2002,《劍嘯江湖——徐克與香港電影》

香港康文署博物館藏品目錄檢索:小倩(A Chinese ghost story)

香港特區政府新聞公報,2007,《「幽微靈秀聶小倩」展現不同年代「小倩電影」的攝人魔力》

香港影評庫詞條檢索:小倩

徐克,1997,《The Making of 小倩》,大塊文化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魏君子,2021,《香港電影往事》《香港電影演義》,文化藝術出版社

— 點擊圖片閱讀更多精彩內容 —

韓國超人氣動畫師蘭多蘭,插畫合集正版引進!

宇野常寬成名作,解剖新世紀二次元的時代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