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場非典型選舉的啓示
(本報資料照片)
臺灣選民在過去短短兩個月內,經歷了三個非典型的「選舉」,包括未合併任何選舉的公民投票、臺中市區域立委補選及臺北市區域立委罷免。這三場「非典選舉」帶給我們怎樣的啓示?我想可以歸納爲以下三點。
首先是公投。公投本來是希望透過直接民主的方式以彌補代議政治的不足。不過,現實上我們看到的是民衆參與低落,公投結果的代表性不足,最後淪爲政黨動員的操兵演練,過程與結果其實和過去「鳥籠公投」時代相去不遠。
由於多數民衆對於「投事」的選舉仍提不起太大興趣,未來除非是透過認同動員,不然希冀藉公投讓民衆理性思考政策良窳並做出決斷,顯然是緣木求魚。
其次是中二選區立委補選,我們看到派系力量終究不敵政黨優勢。面對人口流動,傳統派系組織已不足以動員足夠的選票,贏得單一選區的立委選舉。顏寬恆二連敗代表的不是派系組織票完全沒用,只是派系已不再是獲勝的充分條件。
至於在地性的選民服務究竟重不重要?到目前爲止,民調依舊顯示有超過6成的民衆認爲,選民服務是立委最重要的職責。只是,好的在地服務或許不足以贏得選舉,但缺乏選民服務卻很可能壞事。包括陳柏惟及林昶佐的罷免理由,都是從被指謫選民服務不佳、在選區看不到人開始。對於區域立委來說,選民服務與中央問政絕不可偏廢,選民心中自有一把尺在。
最後是有關林昶佐的罷免,再次凸顯「側翼的哀歌」。自從罷免門檻下修後,除了韓國瑜的高雄市長罷免案外,被髮動罷免的對象幾乎都是與民進黨意識形態較爲接近的小黨、無黨,或至少原本是從小黨發跡,後來才轉而投靠民進黨者(譬如王浩宇)。
這些地方議員或立委往往在議事運作上配合民進黨,且爲了凸顯小黨或個人形象,行事作風往往比民進黨還激進,自然較易成爲國民黨及相關公民團體的箭靶。畢竟針對這些小(無)黨側翼發動罷免,將使得被罷免者除了面對外部攻擊外,還得面臨來自同一陣營,即民進黨內有志於日後競逐這一席次者的競爭壓力。單一選區的小黨立委在不易維持同一陣營內的團結度,且目前罷免門檻相對較低的情況下,很容易成爲大黨「狙擊」的對象。
這次林昶佐驚險過關,很大的原因是罷免方不團結,但只要制度不改,作爲側翼的小黨或者無黨立委仍將如坐鍼氈,這也相對壓縮了小黨的參政空間。
總之,這三場非典型選舉或許不能當作是即將到來的地方選舉前哨戰,但結果終究影響藍綠陣營的士氣,及對於未來選戰攻防策略的部署與想像。綠營以政黨爲核心、以「抗中保臺」爲價值的選戰策略顯然奏效,至少凸顯了由上而下的動員能力。
藍營目前的政黨實力明顯不足,未來地方選舉勢必需要回歸到以候選人爲中心、以現任者政績爲主調的選戰策略,纔有機會守住地方的優勢。(作者爲國立政治大學選舉研究中心研究員暨政治學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