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銀全球金融市場部亞太區聯席主管Tim Wannenmacker:AI具有高度顛覆性,多方面影響金融業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吳斌 上海報道

9月5—7日,第六屆外灘金融峰會“應對變化的世界”在上海召開,峰會由中國金融四十人論壇(CF40)與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CCIEE)聯合主辦。

在“金融領域的AI變革與挑戰”圓桌上,瑞銀全球金融市場部亞太區聯席主管Tim Wannenmacker表示,2022年11月ChatGPT啓動,全球見證了人工智能及其應用的分水嶺時刻,從那時起,出現了重大的投資熱潮和技術進步,可能會從根本上影響包括金融業在內的所有經濟部門。

根據瑞銀財富管理投資總監辦公室(CIO)的報告,金融業可能是採用人工智能後成本機會最大的行業之一,以美國金融市場爲例,50%的工作都有很高的自動化和增強潛力。Wannenmacker也強調,短期內人工智能不會在金融領域廣泛取代人類,而是通過提高生產力來支持人類的工作。

生產力的提高是金融領域採用人工智能的主要益處。人工智能可以自動執行常規和手動任務,如交易處理,還可以處理客戶查詢,提供更好的定價,幫助進行合規性檢查,增強決策流程,並簡化中後臺操作。在風險管理方面,人工智能模型可以通過實時分析大量數據,增強欺詐檢測和信用風險評估。在合規方面,人工智能可以通過監控可疑活動的交易,確保監管報告準確生成。最後,AI的一個關鍵生產力優勢可能是讓管理層騰出時間專注於更有意義的事務。

挑戰方面,Wannenmacker分析稱,雖然人們都希望AI能夠創造價值,但AI集成也面臨着重大挑戰,包括許多公司中傳統技術盛行,例如主機遺留IT基礎設施和數據孤島。轉向以技術爲主導的組織的能力和文化變革,全面解釋和理解人工智能如何產生確定的輸出內容並不容易。例如,像大語言模型這樣的深度學習神經網絡不容易理解,客戶、員工和監管機構可能會有疑慮。緩解此類風險的關鍵因素是AI模型的選擇和實施、AI治理框架,以及數據和AI倫理。

談到中國時,Wannenmacker看到了許多與人工智能發展相關的機會,尤其是生成式人工智能。中國受益於活躍的人才庫、大量數據和大語言模型多樣化用例的優勢。由於前沿技術的獲取受到一定的限制,中國人工智能生態系統有望成爲一種更加自給自足的模式,並得到學術界、開發者社區、行業參與者和政府激勵措施的共同支持。瑞銀研究預測,到2030年,中國基於生成式人工智能的軟件和IT服務市場的收入複合年增長率將達到37%,規模達到130億美元左右。

展望未來,Wannenmacker預計,人工智能對金融業的影響是多方面的,涉及技術、監管和運營方面,預計AI將具有高度顛覆性,能夠改變商業模式、客戶互動和內部運營。在對新技術進行必要的投資時,大型且資本增值的商業模式可能具有競爭優勢。相反,缺乏投資能力的公司將在採用人工智能方面落後,並有可能因效率低下和過時的服務模式而落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