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去除精神油膩?
/《千與千尋的神隱》/
一諾說:
作者:朱利安·巴吉尼
《你以爲你以爲的就是你以爲的嗎》
周濂
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教授,代表作有《你永遠都無法叫醒一個裝睡的人》《打開:周濂的100堂西方哲學課》《正義的可能》等。
馬國川
《財經》雜誌主筆,“文津圖書獎”獲得者,他的“日本三部曲”之《國家的啓蒙》《國家的歧路》《國家的重生》都非常好看。
重要的是生活在真實中
如何理解精神油膩?
我的理解,這是一種生活在非真實、扭曲的認知世界裡的狀態。簡單來說,如果你的思維方式是“油膩”的,那你看待世界、處理信息的方式也會受到影響。你可能會生活在自己的幻想或者偏見中,而與真實世界漸行漸遠。
關於去除精神油膩,
周濂提到了“批判性思維”,他指出,批判性思維並不是負面批評,而是一種清晰地分析和解釋思想的能力。
例如,康德的“三大批判”,“批判”是辨析、澄清、闡明的意思。周濂指出這正是我們去除“精神油膩”的關鍵所在:要有清晰的思想,然後纔會有清晰的表達。要生活在真實中,然後纔會有面向事實的勇氣。
馬國川則做了一個巧妙的比喻,他說,油膩把人的理智給矇蔽了。就像鏡頭,你的鏡頭是模糊的,是因爲你的手上油膩。
/image by freepik/
回到現實生活中,馬國川指出,因爲信息“投喂”,個體間接收的信息大相徑庭,很多人看似生活在同一個物理世界,認知世界卻完全不同。他非常認同周濂的觀點,重要的是生活在真實中。正如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東歐知識分子提出的口號——生活在真實中。
生活在真實中,這可能是去除精神油膩的最佳途徑。如果我們能清晰地看待世界,理性地分析信息,那麼我們就能擺脫這種“油膩”的狀態。
而理性、有邏輯的分析能力,離不開批判性思維的構建。
理性往往是情感的馬後炮?
你有沒有經歷過這樣的瞬間:發現自己很多的決策並非出於理性,而更多地是被情感、直覺或者環境影響了?是的,我想大多數人都會有這樣的體驗。
周濂的觀點讓我很是共鳴。他指出,我們人類的思考是分雙系統的:快速、本能的思考與慢節奏、更理性的思考。正如喬納森·海特在《象與騎象人》中打的比喻,人的情感面就像一頭大象,而理智面就像一個騎象人。騎象人騎在大象背上,手裡握着繮繩,好像是他在指揮大象,但事實上,他的力量微不足道。一旦和大象發生衝突,他想往左,而大象想往右,那他通常是拗不過大象的。喬納森進一步指出,理性是情感的馬後炮。
作者:喬納森·海特 |《象與騎象人》
想一想,當我們在社交環境如朋友圈和工作羣裡點贊時,我們真的考慮過那些觀點的合理性和真實性嗎?我敢說,大多數時候我們並沒有。我們只是出於習慣或者同伴壓力而做出這樣的反應。按照周濂的說法,當所有人都對同一件事情進行點贊或發表一樣的想法,就意味着沒有人在思考。這其實是一種“集體非思考”。
如何改變這種情況?周濂給了我們答案:獨立思考
但他也提醒我們,獨立思考,不等於一個人思考,恰恰是要學會與他人一起思考。在這個過程中,會發現他人的觀點與你是有不同的,有差異的,有矛盾的,有衝突的。在這個過程中,我們能夠進行換位思考,共情理解,在差異中去尋找共識。如果實在無法達成共識,那隻要他不突破底線,你我依然能夠跟他保持平等尊重意義上的多元共存。
我特別贊同周濂提到的,獨立思考是一種美德,是一種選擇,而非單純的能力。獨立思考需要我們培養並具備《批判性思維入門》書裡提到的成爲一名批判性思考者的基本要素:包容觀點、分析技能、保持自信、葆有好奇心和尋求真理。
作者:馬丁·科恩 |《批判性思維入門》
包容觀點,即願意聽取不同的觀點並享受真正的辯論。
分析技能,即能夠構建合理的論證並得出可靠的結論。
保持自信,即有自信去檢視其他人通常還是權威人士提出的觀點。
葆有好奇心,即對新觀點和洞見具有好奇心。
尋求真理,即尋找客觀存在的真理,即使這個真理與自己之前的觀點或利益相沖突。
批判性思維並非簡單的理性分析,如馬國川所指出的,情感、心理和文化等因素也是重要的考慮點。例如,在國際政治和歷史領域,決策者往往容易受到非理性因素的影響。要全面地理解這些複雜問題,我們需要一種跨學科的思維方式,比如從心理學家角度去解讀歷史人物。
回到最初的問題:理性往往是情感的馬後炮嗎?答案可能是,但這並不意味着我們不能或不應去追求更全面、更深入的思考方式。即使理性有時候遲到,但總比不到好。
回到常識
警惕被污染的常識
如何選取合適的信息源,而不被有害或偏見的“常識”所影響?這個問題在今天的信息環境中尤爲重要。
作爲媒體人,馬國川的建議是要想在複雜的環境中保持清醒,最好迴歸常識。但問題是,這個“常識”也可能已經被污染了。
周濂指出,“ideology”有兩個關鍵特徵:它是我們底層的意識,同時也限制了我們的思維。它通過控制我們看什麼、聽什麼,進而影響我們想什麼、信什麼,最終導致我們說什麼、做什麼。這也導致了我們說回到常識,回到的卻是虛假的常識。
那麼我們應該怎樣做,才能避免陷入錯誤常識的陷阱呢?
首先,瞭解自己信息的來源是關鍵。
不要只從一個角度或一個渠道獲取信息。多角度、多層次的信息能讓你有更全面的瞭解。正如周濂所言,批判性思維要我們每一個普通人去做,而且我們也能夠去做的一件事情,是對我們的信息來源做出最簡單、最基本的核查工作。
其次,不妨回到個體。
馬國川指出:
對於複雜的問題,比如國際衝突,於普通人而言,不必深究政治或地緣因素,而可以閉上眼睛想一想,從最基礎的人的需求和情感去理解,去做出判斷。這樣的常識判斷往往更接近事實。他說道,從一個最小的切入點去思考。拒絕宏大的思維,而是回到個體,回到“我”這個最小的單位,去思考這個世界,去思考發生在我們眼前的事件。
最後,制定一套合適的思考原則。
周濂認爲思考有幾個重要原則:
其中最重要的是“或謬原則”,即要時刻意識到“我可能是錯的”。這個原則可以幫助我們在與他人交流時保持謙卑和開放性。
第二條是清晰原則,就是要儘可能地用清晰而準確的語詞去表達自己的思想。
第三條是求真原則。跟別人討論問題,辯論不是爲了我贏你輸,而是要澄清事實,要抵達真相和真理。
總之,迴歸常識並不簡單,但也並非無解。通過選擇正確的信息源,基礎的分析,加上批判性思考,我們不僅能避免被有害信息所影響,還能更接近事實。這或許是我們在這個複雜世界裡,能做的個人選擇和努力。
理想主義者的二次出發
面對不確定的世界,有一個問題困擾很多人,怎樣在困境中保持樂觀?
馬國川從“長期視角”給出了答案。他說,我們要保持樂觀,首先就要徹底的絕望,要放棄所有的幻想。在困境情況下,我們就盡個人的責任,能做一點就做一點,有一點點的進步,就得一點點的歡喜。
馬國川指出,同時,我們要對這個世界保持足夠多的痛感神經,才能讓我們不油膩。你對這個社會的不公,你對社會發生的災難,要保持足夠的憤怒!這樣,我們就能夠去除精神的油膩,我們就能夠作爲一個人,作爲一個大寫的人,站在這個土地上。
周濂對馬國川的觀點表示了認同,他認爲,樂觀應該是一種“懷抱希望的現實主義”。
周濂說,以悲觀之心,做樂觀之事。他提到前兩天讀到的一篇文章,裡面說得特別好,大概是說,很多時候人不是爲了希望而活着,而是爲了身份的確認,爲了確認我是誰。
其中舉了一個例子,泰坦尼克號即將沉下去的時刻,那些音樂家爲什麼還要演奏曲子?他們已經沒有未來、沒有明天了,他們依然要在即將沉沒的輪船上面演奏曲子,是爲了確認自己的身份:我是演奏者,雖然沒有了明天,但我要演奏出這輩子最美妙的音樂。
/ 電影《泰坦尼克號》/
周濂繼續說,過去這些年,我經常在上課的時候、在演講的時候,或者參加活動的時候,我會設想這是我最後一次上課,最後一次演講了,我需要說出我真正信的東西。我希望,我所說的跟我所信的東西是一致的。這是我過去這些年學哲學,我最認同的價值。我覺得每一個人終其一生都是在確認我是誰,都是要去完成自己的身份的確認,都是要去實現自己應該做的事情。
“我們總是說知其不可爲而爲之,我有個朋友說不對,我們是知其當爲而爲之。過去這些年我越來越認同這些話。什麼是我應該做的?什麼是我應該說的?什麼是我真正信的?我相信每一個對自己稍微有點責任感的人,都不想讓自己成爲表裡不一的人,成爲說一套做一套的人,成爲自我欺騙的人。所以,有何勝利可言?挺住意味着一切。”
我們怎樣才能過上有尊嚴、體面而正派的人生?周濂更是從心底給出了自己的答案,不自欺、也不沉淪,懷抱着希望。你要認清時代的殘酷性。但與此同時,你不會淪爲爲現實做辯護的人,你不會淪爲自我麻痹的人,你依然在心中懷抱着某種希望和理想,這可以稱之爲理想主義的二次出發。是否真的能夠成爲正派且體面的人,需要交給時間,交給未來。
那麼,怎樣才能找到我們認爲正確的道路呢?
在直播間看到一個評論說,
我不是來買書的,我是在黑夜中來尋找同路人的。所有在這個複雜環境中還保持思考,還在叩問自己內心的人都是非常痛苦的。我們都存在一種集體的心理創傷。
最近給我一個希望的事情,是我跟傅國涌老師聊天,他給我介紹了一個東歐捷克的哲學家,這位哲學家提出了一個概念叫做parallel structure,即平行結構或平行城邦。
這個所謂的“平行城邦”並不是物質層面的建設,而是一種精神建設,一種思維和生活方式的選擇。它的建設不需要等待“某一天”的到來,因爲現有的結構已經被某種力量壟斷。從現在開始,我們就可以在自己的心靈和思想裡建立這個平行結構。
這並不需要什麼宏大的目標或計劃,它在於我們的日常選擇:如何對待家人,如何教育孩子,如何和有衝突的人相處,以及如何面對生活中不得不面對的問題。這些選擇其實就是在建立這樣一個平行的結構,按照自己真正想要的方式去生活。
/photo by Sally/
人生短暫而無常,我們不知道還有多長時間或什麼時候會遭遇轉折。如果我們將幸福和追求懸掛在未知和不確定之上,那將是一種飄渺不定的狀態。然而,一旦明白我們的每一次選擇都是在構建一種平行的生活結構,我們便會意識到:幸福和希望的建設可以從現在、從當前的境遇開始。希望並不是遠在某個不確定的未來,而是通過我們每一次的選擇在此刻就能創造出來。這就是力量所在。
最終,無論我們處於何種環境,無論我們面臨多大的困境,都應該始終堅持我們認爲正確的事。正如周濂和馬國川所言,真正的樂觀來自於責任感和行動。我們可能不會在有生之年看到所有希望的實現,但這並不意味着我們不應該去做。
最新課程
C計劃思辨閱讀課,可以引領孩子從閱讀、思辨中逐漸掌握思考工具,擁有批判性思維能力,讓他們能更好應對未來的挑戰。
如果想讓孩子——
懂閱讀,愛思考,善溝通,
會選擇,負責任
點擊下方圖片,來體驗我們課程吧!
更多信息請掃描下方二維碼
添加客服微信諮詢回覆[獨立思考]可領取禮包